当普通投资者还在为择时苦恼,红利指数却在每年12月悄悄完成"低买高卖"。这不是玄学,而是股息率背后的数学逻辑:股价涨,股息率降;股价跌,股息率升。正是这一简单机制,让红利指数天然具备"高抛低吸"的特性,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省心省力的长期稳健策略。
一、调仓的"高抛低吸":数据背后的规律
投资中,估值是判断"价格"高低的核心指标。对于红利指数而言,股息率天然成为筛选高估值股票的过滤器。因为高估值意味着高股价,作为股息率的分母变大,股息率下降,自然难以被指数纳入。
过去5年中证红利与红利低波的调仓数据显示,这一机制运作精准:沪深300新纳入的公司PE比中证红利,红利低波显著高出许多。同时剔除的公司的PE也比纳入的要高,体现出两个红利指数在股息率排序下调仓“高抛低吸”的属性。
图:红利指数PE市盈率,PB市净率,PS市销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24
图: 红利指数剔除公司估值水平 - 纳入公司估值水平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24
更有趣的是,红利指数的"高抛"机制格外敏锐。近五年数据显示,红利指数剔除的公司中,调仓前一年涨幅超过30%的比例达15%,远高于沪深300的6%。这意味着当某只股票因短期暴涨而估值过高时,红利指数会果断将其替换,避免了投资者"追高被套"的风险。
图:红利指数, 沪深300剔除公司调仓前表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24
二、投资者疑问:高权重股票为何股息率反而低?
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当前中证红利指数中,当前中证红利指数第一大权重股宁波华翔的股息率仅1.6%左右,远低于指数4%的平均水平。这是否违背了红利策略的核心逻辑?
答案是:这恰恰验证了红利机制的有效性。该股年初以来一度涨超200%,虽然分红金额保持稳定,但股价快速上涨导致股息率分母大幅扩大。从投资收益角度看,持有该股的投资者已同时获得股价上涨与稳定分红的双重收益。这正是红利指数动态调仓机制的优势所在:年度调仓会自动将这类"股息率因股价上涨而被动降低"的股票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新一批股息率更高、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标的。这种机制使红利指数能够动态保持高股息率和低估值特性,而非固守某类股票。2024年12月调仓中,中证红利调出的20只股票平均股息率仅3%,而调入的新标的平均股息率达5.2%,这一"新陈代谢"确保了指数持续聚焦于真正的高股息资产。
三、超越"行业标签":红利指数的动态本质
许多投资者对红利指数存在刻板印象——"这不就是银行和煤炭股的组合吗?"但数据显示,红利指数最本质的不是固定行业,而是"高股息率"这一不变内核。
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
银行板块:如今占23%权重,但在2009年时几乎为零;2019年时权重不足10%
煤炭板块:现在占17%权重,2016年时不到1%,2021年才大幅提升
房地产板块:2018-2021年连续4年是第一大权重行业,如今已大幅降低
图: 中证红利历史行业权重变化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11/24
红利指数其实是"铁打的红利,流水的行业"。它不为市场热点所动,只认"高股息"标准,这种"真金白银分红"的筛选逻辑,让红利指数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强大韧性。
四、总结:懒人投资的智慧
红利指数的"高抛低吸"不是主动择时,而是通过严格的股息率筛选规则,被动实现的一种市场纪律。它不预测市场顶部与底部,只是通过年度调仓,持续将资金配置到当最具性价比的高股息资产上。真正的投资智慧,往往不是复杂的技术分析,而是构建一个简单、可执行、符合长期规律的系统。红利指数通过股息率这一单一指标,完成了复杂的资产配置决策,让普通投资者无需费心研究个股基本面和市场时点,只需坚持长期持有,即可分享"真金白银"的分红收益与估值回归的资本利得。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