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吴诗如 赵盼盼 王川
拍摄:刘西常 戴圆圆 孟雪祥 发自陕西耀州
这里是关中通往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门户,自古有着“关辅襟喉”“北山锁钥”之美誉;这里人杰地灵,曾是“一圣四杰”(西晋哲学家傅玄、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棻、书法家柳公权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这里还曾建起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陕西耀州。
如今,这座千年古城内仍有多个深度贫困村。幸运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年轻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仍选择坚守在这里,把对脱贫的渴望化为行动,带领村民们修桥路、摸索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他们看似力量微薄,却以一己之力影响周边人很多人,用产业带动山里的人们脱贫致富。
6月4日,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乐居财经报道组分别走进耀州区贾曲河村、梨树村和柳林村,见证奋斗在扶贫一线的“老村长”,听他们讲述那些关于坚守的扶贫故事。
6月4日 09:30
耀州区瑶曲镇贾曲河村,“老村长”刘周宏,46岁
2008年,在贾曲河村村主任离职、村支书无人担任的情况下,刘周宏临危受命,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为脱贫,他带领村民修路修桥,向镇政府“磨”资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他又带领村民一头扎进种植业,种核桃、种中药材……去年占地35亩的大棚基地落成,一年收成可达20余万斤蔬菜。下一步,为降低买苗成本,他计划建设育苗基地。
刘周宏接受乐居财经对话,从左至右:刘周宏、乐居财经扶贫报道组人员吴诗如、王川。
大棚内摘种的西红柿,刘周宏要把多余的叶子摘除,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他笑了。
占地35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刘周宏与妻子、儿子几乎日夜守在这里,很少回家。
碧桂园扶贫项目贝贝南瓜在大棚内长势喜人,今年8月就可收成。
刘周宏把刚摘下的黄瓜过秤,他儿子正在跟随他学习大棚种植技术
6月4日 11:30
耀州区照金镇梨树村,“老村长”马连祥,58岁
1987年,年仅26岁的马连祥被委以重任,当上了梨树村村委会主任。7年任期内,他不断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修路通电、种干杂果、搞养殖……他将梨树村发展为干杂果专业村,一年收成好的话,每户平均每年能收上万元。
马连祥接受乐居财经对话,从左至右:乐居财经扶贫报道组人员赵盼盼、孟雪祥和“老村长”马连祥。
马连祥腼腆爱笑,接受对话时他穿了一双千层底老布鞋,看上去朴素干净。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大路,村与村之间都是窄窄的小土路,架子车都过不去。1994年在政府扶持下,马连祥带领村里人开始起早贪黑修路,现在村里的路宽敞干净。
如今,年近花甲的马连祥依然充满干劲,今年他又带领村里十几户人家开始种植管理贝贝南瓜,希望可以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贝贝南瓜现在刚长出来,到九月份就可以收获了。
孟道喜(上图左)比马连祥小一岁,家里情况比较困难,现在在村里的养牛基地做活,一个月可以补贴600块钱。
6月4日 14:00
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老村长”刘碧林,51岁
担任村妇女主任14年,如今的刘碧林又兼管村里的就业。为促进就业,她曾遭受村民的白眼,被指责“多管闲事”,她难受但同时庆幸,大部分村民还是能够理解她。为脱贫攻坚,她奋战在一线,一年多以来,她周末基本没休息。如今村里的山桃核加工、香菇产业起来了,她仍为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在奔走。
2016年,柳林村咀组在外务工的左林斌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选择回乡,2017年,村里进行山桃核编织的培训,他对此产生了兴趣。依托当地的山桃资源,在村委的建议下,左林斌带领村里的4户农户成立合作社,开发山桃核产品。合作社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创造可观的效益,而左林斌也在耀州设立的“扶贫扶志”光荣榜上集齐了“八星励志”。
如今,合作社解决了约1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有5名为深度贫困人员,此外,有时间的村民也可在这领活干,工资计件算。
刘碧林对此感到欣慰,她表示,合作社一方面加快了柳林村山桃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也给部分贫困户增收。她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回乡创业,同时也带动村里的就业,令柳林村的产业发展更多元化,村民们的生活更好。
刘碧林接受乐居财经对话,从左至右:刘碧林、乐居财经扶贫报道组人员吴诗如。
在柳林村的社区工厂内,致富带头人左林斌(图右)在指导工人,要做好一个山桃核坐垫,大概需要三个小时。
刘碧林经常到社区工厂跟工人们交流,了解工人的基本情况。
日常工作中刘碧林有大量的文书资料要处理。工作之外,她喜欢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跳广场舞。
柳林村村委会门前,乐居财经扶贫报道小组、村委会成员及帮扶工作队成员合影。更多内容《《专题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