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成势 宜居宜业幸福乡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绵阳日报 1778阅读 2019-09-30 09:26

  7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一朵浪花,但对游仙区56万群众来说,是一部恢弘的奋斗史,他们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从读不起书到孩子免费进学堂;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实施;从“两点一线”单调生活到社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70年来,在游仙人民眼中,一个个社会事业发展带来的变化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幸福提速”。

  攻坚克难

  河东大地起新城

  “以前的石马人,要进一次城真的太难了,一到夏天河里涨水,轮渡就会停运,我们基本就不能出门。”今年84岁的石马镇文峰村老人饶贵兴,看着房前科学城快速通道上飞驰而过的一辆辆汽车感慨道。

  石马镇离绵阳城区仅有十公里,却因地理原因,很长一段时期水上交通是人们的出行唯一选择,那时候光是石马片区就有6个渡口,根据船只大小一趟轮渡能载十几到四十来人不等。

  现在的石马,不仅拥有双向6车道的科学城快速通道,且成为我市首个同时过高铁、高速,拥有涪江绵阳段最多桥梁的乡镇……

  石马人出行的巨大改变,是游仙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是游仙区域腾飞的生动呈现。

  游仙区的腾飞,起始于1992年,当年底,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在涪江以东建立县级行政区。然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底子薄弱的游仙要发展,谈何容易?

  “要想富,先修路”,游仙区委区府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用短短的4年时间,建成镇乡公路11条,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二级公路与之相连接;以县道为支骨架,以内外环线为补充;村社道路为脉络,干线支线相结合的合理布局,创造了“小财政也能办大交通”的奇迹。

  十年九旱,是那个年代游仙最严酷的现实。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切肤之痛。

  作为武引一期工程中工程量和灌面最大的县区,从1993年开始,连续八个冬春,游仙展开了“8年10万人战武引”的全民大会战。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他们把盼水等水的强烈愿望,化为投身工程建设的实际行动。一幕幕战天斗地的场景感人至深。

  2001年春天,甘露般的涪江水穿过蜿蜒的银渠,飞架的渡槽,翻山越岭流入游仙干渴的土地,宣告了游仙人民流血流汗鏖战十个冬春的武引一期配套工程胜利竣工。连续三年,游仙人民建设了1000多公里农毛渠,使40万亩农田真正变成河东粮仓。

  正是靠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游仙城市建设、工业经济、小城镇建设都在困境中艰难起步。

  如今的游仙,已基本形成以绵广、绵遂高速为纽带的川陕渝经济大通道,以绵梓、绵盐高等级公路为轴心的“三环四纵”交通路网,所有乡镇实现水泥路互联互通、水电气通信网络全覆盖,259个行政村道路通达率100%;以开元场、沈家坝、芙蓉汉城为中心的24平方公里现代城市商贸繁荣。26年来,全区通车总里程达到2295公里、是建区初的6.3倍,城镇人口达到29.6万、是建区初的3.4倍,城镇面积达到4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3.3%。

  一幅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现代城乡画卷,在涪江东岸恢宏展现。

  民生为本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日前,年近7旬的魏城镇居民郭光寿老人正在书桌前撰写他的《魏城镇志》和《魏城民间艺术集》,这位乡间学者告诉记者,从他收集整理的游仙区民俗文化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40多年时间里,游仙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着深度蝶变。

  “以往传颂的民谣大多反映农事技能、乡土情愫、字里行间都是对劳动致富的提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郭光寿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游仙大地广为传唱的,是游仙区干事创业群众新风貌,是富裕生活、美好环境的新呈现。

  “乡土文化作品是对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印证。”郭光寿老人说,以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魏城镇来说,这里,村民们不仅在土地上刨出了温饱,依托特色种养殖、生态休闲观光产业,更从土地上掘出真金,迈向了富足生活。这里不仅吸引了众多二、三产企业入驻,商业经济更是取得巨大突破,镇上建成了绵阳首个乡镇商业综合体,建成一批高标准商品房,正在建设工业化产业园区。

  数据可鉴:2018年,魏城镇生产总值达到14.23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50元,比1978年增加了221倍。

  以魏城镇为代表,40年里,游仙22个乡镇上演了令人惊叹的速度蝶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差别不断缩小……

  在这里,群众“幸福感”持续累积——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居全市前列;教育水平大提升,中考上线率连年攀升;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慈善三大体系健全,困难群众得到全社会关爱;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游仙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懈奋斗。探索的“小业主大扶贫”产业扶贫经验被《中国改革报》刊登。创造性地将居民健康卡和新农合功能进行整合,建立起就医、缴费与新农合补偿“一卡通”操作模式,成为全国首批居民建康卡试点县市区。积极探索实践“三公一医”四种养老新模式,解决了传统养老的诸多问题。以富乐中学、游仙职教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先全市……

  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3元,均是建区初的10倍以上。漫步游仙,从普通百姓自在、乐观的神情里,从城乡居民悠闲、幸福的笑脸上,随处可以感受到游仙人民对美好家园的幸福憧憬。

  全面提速

  凝心聚力谋求新跨越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今生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当一名生产队长。”说这话的人叫邓德万,是全省民营企业100强之一的四川兴事发集团董事长。

  1976年,初中毕业的邓德万没有走进高中校门,而是回到家准备“挣钱养家”。“家里兄弟姊妹8个,那时候穷啊……”邓德万说,身体不好的他在生产队找到个出纳的工作,他以为今后的人生,将再也离不开泛黄的账本。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邓德万仿佛突然“开了窍”,他“扑腾”进市场化大潮中自在遨游,学裁缝、办家庭养殖场、承包土地种粮,最后靠着4.5万元创立卷闸门厂,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如今的兴事发集团有职工2800余人,企业资产总额60亿元,已经成为游仙本土最大的民营企业。

  沐浴着政策的阳光雨露,一个个“邓德万”茁壮成长,一家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游仙的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游仙培育出东材科技、雅化民爆、开元磁材、太极制药4家西南最大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出金太阳饲料、兴事发门窗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形成了节能环保、新材料及电子信息、机械和汽车零部件、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梯产业园、特色化工产业园五大特色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中心三组团”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游仙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游仙构建起粮油、无公害蔬菜、畜牧、花卉林果、茧丝绸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和“全域旅游”的定位,初步建成富乐花乡、仙山植物园、柏林葡萄等8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10万亩蔬菜基地。

  26年来,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达63家;2018年,实现GDP247.1亿元、是建区初的46倍,游仙三次产业呈现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竞相发展、绿色发展的蓬勃态势。

  跨越的脚步还在继续:2016年11月,在游仙区第六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区委勾画出新的宏伟蓝图,全区紧紧围绕“深度融入科技城、建设幸福新游仙”总体取向,大力实施四大兴区战略,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群众,共同建设活力游仙、生态游仙、法治游仙、信义游仙、幸福游仙。

  数据看变化

  1992年游仙建区,截至2018年,全区通车总里程达到2295公里、是建区初的6.3倍,城镇人口达到29.6万、是建区初的3.4倍,城镇面积达到4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3.3%。

  2018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3元,均是建区初的10倍以上。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达63家;2018年,实现GDP247.1亿元、是建区初的46倍,游仙三次产业呈现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竞相发展、绿色发展的蓬勃态势。

  (文章来源:绵阳日报)

来源:绵阳日报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