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产业结构调整变化 未来权益市场将进入结构性“慢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东方财富网 4.6w阅读 2022-09-22 14:12

  全球市场“比差逻辑”下,在我国持续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未来权益市场会形成结构性“慢牛”。

  9月20日,2022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前瞻-南财年度投资论坛于线上举办。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出席,并参与圆桌讨论《当下资产配置风向何处吹》。李超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可能陷入表观衰退、实质滞胀的“比差逻辑”,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将延续缓慢修复态势,预计经济复苏优于海外。

  李超指出,当前决定宏观经济的最核心变量是房地产,在保交楼等政策出台后,交楼情况和竣工数据等显著改善,但居民端仍持观望情绪,导致地产在销售端的恢复较为缓慢,未来央行可能维持宽信用趋势,四季度经济大概率维持“弱复苏”态势。

  “明年中央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预计更强,我认为在招商引资方向上尤甚,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都会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另外,到明年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会进一步弱化。综合上述两点,预计明年经济修复会更加明显。”李超表示。

  李超认为,明年中国经济修复从产业形态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  疫情后经济修复的亮点在“出行链”方面。包括航空、机场、旅游、酒店、餐饮、免税等产业,不仅会迎来“量”的修复,还会获得价格层面的修复。

  第二,  招商引资政策落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目前已进入产业新能源化阶段,与新能源交叉的各个产业赛道,如机械、电子、化工等产业都可能迎来非常大的机会。另外,在以“补短板”打通内循环的背景下,包括半导体上游的机械设备等产业,都有明显的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强特征。

  过去,拉动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集中于房地产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土地财政,但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布局可能出现重大拐点的情况下,资管机构的大类资产配置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为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从中长期布局的角度,李超看好资管机构对制造业的布局。“我们经常探讨,制造业是否有这么大体量能够替代房地产原有的产业链。过去资管机构对制造业的投资逻辑,是看它是否会实现盈利,但现在更多的是一种供给短缺,在内循环补短板的逻辑下,对制造业的投资是必然的。比如能源机构的转型,要求各个产业赛道告别旧能源、拥抱新能源,据我们团队梳理,与新能源未来相关的产业有15个左右,在这么多行业开始发生转变的时候,其投资量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李超表示。

  谈及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李超认为年初“稳增长”的目标非常明确,但到二季度后随着美联储加息与缩表预期,国际收支端对我们实现稳增长目标造成了一定牵制,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一些潜在的通胀隐忧,种种因素都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了一定牵制。

  “央行从年初开始想实施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但宽信用缺少载体。资管新规对多层嵌套、期限错配的产品进行打击,地方隐性债务压力较大,种种措施导致房地产与城投平台等传统举债平台的杠杆受到强限制。”从信用端,李超指出,在传统宽信用链条行不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以及对绿色信贷、城市更新等项目的贷款支持,但时至今日,宽信用趋势依然没能形成。

  针对“缺乏宽信用载体”的问题,李超认为,由于美联储仍处加息阶段,不建议过于频繁使用利率和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仅仅通过货币的宽松去传导到信用端较为困难,李超建议央行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加大制造业贷款投资。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内产业格局变化,李超指出,未来20年国内权益市场的走势可能与过去相反。

  过去是长期“慢熊”中间夹杂“快牛”,往往由于流动性的意外宽松叠加经济增长,或者部分杠杆资金进入市场,推动“快牛”形成。但在未来,可能是结构性的“慢牛”与“快熊”的叠加,这种结构性慢牛往往取决于“比差逻辑”,即全球市场相对中国经济更差,而我国在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权益市场会形成结构性“慢牛”。在此过程中,有时候调整力度较大,尤其在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如果实施力度较强的举措,容易形成一些“快熊”。由此,李超判断未来是一个结构性“慢牛”与“快熊”的叠加。

  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李超建议,首先,机构应该调整资产配置的比重,加强权益相关的研究;其次,尽量减少风险波动,降低可能出现信用风险的资产配置仓位;最后,李超认为中国的利率是一个宽幅震荡下行的过程,但具有一定弹性,在阶段性反弹的过程中应当抓住比较好的配置时间点。

  从居民财富管理的角度,李超认为,首先应当加强对自我的认知,了解投资需求与回撤容忍度。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可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对基础资产配置方法论进行了解,例如通过定投等熨平风险波动取得长期收益。

来源:东方财富网

相关标签:

信托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