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上联想集团,光大同创利润开“倒车”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徐酒眠 6.9w阅读 2022-10-24 17:02

  文/乐居财经 徐酒眠

  自去年6月中旬正式向深交所提交IPO申请,深圳光大同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光大同创”)的资本化征程已走过16个月的时间。

  近日,光大同创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注册稿),跻身深市创业板、挂牌交易的曙光或就在眼前。

  回顾前路,漫长的前期审核问询,昭示着光大同创的IPO之路其实走得并不顺畅。有相关中介机构人士向媒体爆料,“如果不是2022年第二季度,光大同创的业绩表现有所起色,可能在目前创业板IPO撤回申请的大潮中,其中便可见光大同创的身影。”

  翻阅光大同创的招股书材料,近年来,其营业收入节节攀升,2019年-2021年分别约为6.64亿元、8.31亿元、9.95亿元。不过,对应到利润方面,却呈现出“V”字型。2019年-2021年,光大同创的净利分别为1.02亿元、8823万元、1.31亿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1.14亿元、1.08亿元、1.24亿元。

  而关于上述机构人士提及的光大同创被创业板退回的风险,则与其今年一季度利润“倒车”有关。

  2022年第一季度,光大同创实现营收2.36亿,同比增长10.24%。不过,同期的净利润2778.56万元,较上一年同期的3339.4万下滑约16.8%;扣非后净利约为241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391万元下降28.81%——这距离30%的监管红线,仅一步之遥。

  隐藏在光大同创背后的忧患,远不只有今年一季度里业绩大幅波动下的“生死”一线。事实上,在光大同创IPO的进程中,外界对其质疑声不断。

  其中包括,业务发展上,单一客户依赖性大、供应商里惊现关联魅影;业绩报表中,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甚至腰斩,一边缩减研发、增加负债,另一边却在募资前夕突击分红;经营层面,既有高管涉案与履历存疑被翻出,还有公积金也存在大量欠缴的情况。

  如今光大同创IPO过会,挂牌在即,可以预见,未来若得以上市,资本市场将会对光大同创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豪掷9.22%股权封赏33位员工

  光大同创的股权变更史,实际上伴随着员工持股平台的引入,以及创始人家族持股平台的引入而演变的。

  成立于2012年3月的光大同创,最初注册资本100万元,马增龙、张京涛、刘丽珍为创始股东,彼时分别持股35%、35%、30%。

  到了2020年,经历股份制改革后,光大同创的股权架构已经焕然一新。形成了由汇科智选持股37.52%、张京涛持股28.18%、同创智选持股14.5%、前海钰禧持股13.86%,以及夏侯早耀持股5.94%的局面。而这也就是光大同创IPO之前的股权架构。

  直接持股阵容中,除了创始股东之一的张京涛外,其余四者似乎都是新面孔。事实上,除了夏侯早耀是后期新加入的自然人股东外,其余三者依旧与创始股东有着股权从属的强关联。

  其中,同创智选是2017年3月成立的员工持股平台;汇科智选则是由大股东马增龙和其母亲马风兰的持股平台;前海钰禧是创始股东之一的刘丽珍家族持股平台。而新增的股东夏侯早耀,则是刘丽珍的前夫。

  员工持股平台的创立,在经过2017-2020年三年的持续扩容下,已经有35位持股人。其中两位是创始人马增龙和张京涛,剩下33位均是光大同创的员工。他们中既有光大同创的高管、中层管理,也有业务、技术骨干,持股比例0.14%-9.20%不等。

  这35位持股人,通过同创智选间接持有公司14.5%的股份,不算创始人马增龙和张京涛,其余33位员工透过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光大同创9.22%股权。

  汇科智选则是由马增龙及其母亲马风兰在2017年6月,共同出资成立。目前,汇科智选90%股权在马增龙手中,余下10%由马风兰直接持有。汇科智选现持有光大同创37.53%的股权,也就是说马增龙通过汇科智选间接持有光大同创33.78%,再加上马增龙在员工持股平台中的权益,其合计间接持有公司37.36%股份。

  不过,招股书显示,马增龙通过汇科智选和同创智选,合共持有光大同创52.02%的表决权,为大股东和第一实控人,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张京涛直接持股占比28.18%,通过同创智选持股占比1.80%,合计持有29.88%的股权,担任公司董事。二人为一致行动人。

  而前海钰禧与夏侯早耀的引入,实际上与刘丽珍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有关。2017年8月,刘丽珍将8.81%股权转让给了汇科智选、同创智选后,对余下的21.19%股权进行分割,其前夫夏侯早耀分得6.36%股权,刘丽珍及四个女儿通过前海钰禧合计持股14.83%。

  彼时,刘丽珍的4个女儿中,有两个尚未成年,因此所享股份份额暂时登记在刘丽珍名下。目前前海钰禧由刘丽珍持股70%,夏侯莹莹、夏侯钰菲分别持股15%。

  光大同创招股书对夏侯早耀的介绍并不多,除了是刘丽珍前夫这层身份之外,仅知他为中国籍,目前担任深圳市庐陵汇富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总监,在光大同创并未担任职务。

  2019年10月份,前海钰禧与夏侯早耀又分别向员工持股平台转让了0.97%和0.42%的股权,最终前海钰禧与夏侯早耀分别持有光大同创13.86%和5.94%的股权。

  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根据招股书介绍,光大同创的产品主要是消费电子防护性及功能性产品,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及其组件。

其中,防护性产品主要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安全及形态防护;功能性产品是消费电子产品及其组件实现特定功能所需的元器件。

  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2022上半年,光大同创的防护性产品收入分别约为4.28亿元、4.68亿元、5.40亿元,以及2.7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5.50%、57.16%、55.15%,以及55.48%。对应期内,功能性产品贡献的收入分别约为2.10亿元、3.32亿元、4.02亿元,以及2.04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2.10%、40.59%、41.09%,以及41.68%。

  两大产品贡献的营收差距有缩小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营收占比逐年提升的功能性产品,毛利率不断下滑,在报告期内已近“腰斩”。

  具体来看,2019年-2021年,功能性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65.63%、47.59%、36.38%,到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据继续下降至29.98%。三年半的时间,其功能性产品的毛利率跌去了35.65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收入占比更高的防护性产品,毛利率大致稳定在32%上下,但不足以稳住光大同创的整体毛利率。2019年-2021年,其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3.10%、37.12%、33.19%;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1.91%。

  身陷增收不增利困局的同时,光大同创对大客户依赖较重,也令外界对其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2019年-2020年,光大同创前五大客户的合计收入金额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69.40%、64.49%、67.54%,2022年上半年,微增至 68.59%。

  其中,作为第一大客户的联想集团,已经能影响到光大同创近一半的收入。2019年—2021年,来自联想集团的收入分别为2.61亿元、3.30亿元、4.58亿元,在对应期内总收入中分别占比39.35%、39.70%、46.04%。2022年上半年,来自联想集团的收入约为2.36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了47.30%。

  事实上,即使手握联想集团大客户,光大同创的营收增速也在明显放缓。2019年-2021年,其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4.39%、25.19%和19.74%。

  负债率走高下的持续分红

  即使陷入增收不增利,光大同创的股东们仍选择在IPO募资前突击分红。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光大同创一共实施完毕了三次利润分配方案。其中,在2018年度、2019年度、2021年度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分别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500万元、3000 万元、2000万元。

  据此,IPO募资前,光大同创总计派发现金股利6500万元。其中,2019年度的分红约占当期净利润29.41%。

  三次分红的另一方面,是光大同创的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同行业上市企业均值。2019年、2020年、2021年,光大同创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40%、51.81%、54.88%。而据乐居财经《穿透IPO》了解,对应期内,同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约为34.23%、35.38%、27.97%。

  持续分红影响公司现金流,是负债率提升的因素之一。

  与攀升的负债对应的是光大同创的偿债能力也不及同行业上市公司。这主要体现在其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2019年、2020年、2021年,光大同创流动比率分别为1.81、1.47、1.45呈逐年下滑趋势;而同行业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平均值分别为3.20、2.35、4.32。速动比率方面,2019-2021年,光大同创分别为1.64、1.29、1.28;而同行业上市公司速动比率平均值分别为2.89、2.08、3.99。

  2019—2021年,光大同创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2,798.27万元、2,968.31万元和3,453.24万元,研发费用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1%、3.57%和3.47%。而据乐居财经《穿透IPO》了解,对应期内,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44%、6.02%和5.93%。

  在过去三年,光大同创研发费低于同行业均值,且投入占比呈现下滑趋势。

  研发投入占比下滑,发明专利获得也表现不佳。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光大同创拥有境内专利100项及境外专利1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有14项,10项为受让取得,而光大同创原始取得的专利仅有4项。

  虽然政策上对企业上市前分红并没有限制,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赚得的利润没有投入业务发展,很大程度对业务发展不好。”

相关标签:

预审IPO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