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打拼故事,“房子”是故事里出现频率颇高的词。它是百味人生的配角,亦是普遍存在的执着。有人将其当成目标,作为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证明;有人随心而定,只追求自己力所能及。
时代观念不同,对房子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和我的房子》系列,将以真实故事展现时光变迁中人与房子间的生活缩影。
今日故事主角:小知(90后,上车老破小)
我和对象都是在广州上的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了这里。
我俩都很喜欢广州,花城嘛,一年大多数日子都很暖和,气候湿润,好吃的也多。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打算好了,以后要在这儿生活定居。
我工作的地方是在番禺,对象在天河一家搞技术的国企,两个人的工作虽说不上太好,但比着一部分同龄人还算可以,中规中矩吧。
刚毕业的时候,为了照顾俩人的工作距离,租在了地铁3号线周边,不是城中村,是连锁公寓式的那种房子。
起初也去城中村看过,毕竟价格便宜,花几百块钱就能租个单间,一千多就能租一房一厅甚至两房一厅了。
但当时,跟着房东穿过弯弯绕绕的小巷,看着空间逼仄、采光不好、窗外是一堵墙的房间,我们呆了不到五分钟就立马撤了……
想想还是算了,城中村是便宜,但晚上一个人回家也确实有点害怕。
刚好那两年长租公寓很火,有同学毕业后也是租的公寓,听说条件、管理什么的都还不错,我们就在网上查了查,实地看过后就直接租了。
每月租金加上水电费、管理费啥的,要两千出头,不算便宜,房间也不大,两个人住还行,偶尔来个朋友就觉得空间好小。
就这样在公寓住了两年,期间还涨了次价,涨得不多,但感觉公寓的水电和管理费有点不划算。俩人一商量,就换了小区。
看过城中村、住过公寓之后,再住小区,体验感还是挺大的。城中村就不说了,公寓的话相对商业化,而小区给人的感觉很“生活”。
于是,住了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地就萌生了买房的的想法。
那会儿已经毕业两年多,手里也存了点儿钱。
我们俩都不是爱玩的人,除了偶尔出去旅旅游,平时休息大多宅在家里。
对象公司有食堂,吃饭不用花钱,而且我也不花他的钱,所以对象每月到手的工资能存九成以上。我花钱的地方会多一点:吃饭,买护肤品,买书等等。
当时算了下手里的存款,两人加起来有60万左右,按广州的房价,这个首付只能买到郊区去了,市中心的房子想都不敢想,能买也是老破小。
但我们还是去看房了。
按照60万首付的预算,看了番禺和黄埔知识城的几个楼盘,增城、从化这些区域没有考虑,实在太远了……
我们还没结婚,买房不考虑学位问题,主要考虑通勤和周边的居住氛围。但在看房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
那时有个朋友知道我们在看房,就劝我们说:买房一定要踮踮脚,哪怕借点钱,很快就能还上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很有道理!
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建议,想买房的时候,不要觉得手里钱少就不敢去看房,努力踮踮脚买套相对心宜的房子,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就像我们,一开始首付预算只有60万,但最后却买了总价300多万的房子。
当然是大大超预算的!
情况是这样,当时听了朋友的建议,我们也纠结了一段时间。
我和对象都不是那种能拉下面子去借钱的人,总觉得跟别人借钱有点怪怪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找朋友借。后来还是对象的爸爸听说我们要买房,支援了30万块钱。
对象家里是普通工薪家庭,父母都是内退,40多岁就退休了,退休后就一直在家,一下子拿出30万给我们,估计手里也剩不下多少钱了。
就这样,首付从60万变成了90万,可以选择的空间就大了许多,这也给了我们看市中心房子的底气。
尤其在看了郊区的新盘以后,我们还是想住中心区,觉得中心区的二手房周边配套相对完善,而且有烟火气,热热闹闹的。新盘交房比较晚,买的话还得再租两年房,而且也怕烂尾什么的,我可不想维权。
但买二手房感觉更麻烦,我们看了天河和海珠,能买的小区楼龄普遍超过20年。
对比来对比去,前后看了两个多月,最终选择了天河的一个二手小区。
房子是小两房,还不到70平,总价310万左右,算上中介费、税费等,超了点儿预算,首付还差十万块钱,不得已还是找朋友借了……
小区有点老,而且没有电梯,但居住氛围很浓厚,到地铁的距离也可以接受。刚好看房期间,我换了工作,工作地点从番禺换到天河,上班通勤也还算方便。
买完房手里干干净净,因为没钱,所以房子也没怎么装修,想着先把人家的钱还了,于是努力攒钱攒钱攒钱。
在买房第二年,我们就把朋友的钱还了。
现在月供一万多,说没压力是假的,但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
只是不敢随意换工作了,市场环境不好,随时怕失业,感觉在大城市打拼,真的挺不容易,像我们还能靠家里支持一点,那些靠自己买房买车的人,真的令人敬佩。
另外,之前买房的时候还没小孩,没太care学位这个问题,小区学位很一般,现在房价越来越高,也不知道再过几年换不换得起学位房。
来源:乐居新媒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