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六家国有大行集体披露2025年一季报,揭开开年经营“成绩单”。
今年一季度,国有六大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形成“两升四降”格局。其中,建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其次是工行;农行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增。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44.2亿元,日均盈利38.27亿元。从盈利能力来看,六大行一季度ROE全部下滑,盈利能力承压。资产质量方面,六大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均未超过1.5%,但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集体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4月30日,A股银行板块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遭遇集体回调,此前持续刷新历史高点的国有大行成为调整主力,工行、建行、农行跌幅均在3%以上。多位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这一调整或与上市银行一季报整体表现承压、公募基金调仓动作密切相关,但机构普遍认为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估值修复逻辑。
六大行盈利增速放缓
ROE指标全部下滑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六家国有大行的资产总额均稳中有升。工行继续稳坐头把交椅,资产规模站上50万亿元新台阶,达到51.5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8%,这一增速同样居首;农行位居第二,资产规模为44.8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6%;建行资产规模为42.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8%。中行、邮储银行、交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5.99万亿元、17.69万亿元、15.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均超2%。
从营业收入来看,今年一季度,六大行形成“两升四降”格局。农行、中行分别以1866.74亿元、1649.29亿元的营收规模,实现0.35%、2.56%的同比正增长,成为唯二实现营收增长的大行。
工行实现营业收入2127.74亿元,继续稳坐“头把交椅”;建行位居第二,实现营业收入1900.7亿元,但工行、建行两大巨头营收降幅却达3.22%和5.40%;交行、邮储银行营收同比微降1.02%、0.07%。
盈利方面,六大行一季度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44.2亿元,日均盈利38.27亿元。工行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841.56亿元,位列第一;建行紧随其后,一季度实现净利润833.51亿元;工行、建行净利润同比均下降3.99%。
农行以2.2%的净利润增速领跑,实现归母净利润719.31亿元,位列净利润规模第三;交行虽净利润规模垫底,但以1.54%的增速成为除农行外唯一实现净利正增长的大行。
从盈利能力来看,六大行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ROE)全部下滑,盈利能力承压。其中三家大行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分别是建行、邮储银行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也分别下降0.77、0.57、0.44个百分点。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从计算公式的层面看,利润增速低于净资产增速,就会导致ROE下滑。可以有分子(利润)的原因,也可能有分母(净资产变动)的原因。导致银行ROE指标继续回落可能受到息差收窄、债市交易收入波动以及拨备计提策略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但主要可能还是盈利增速下滑所致。
国有六大行ROE整体呈下降趋势,凸显资产扩张与盈利效率的平衡压力,反映行业内部竞争加剧。银行业正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竞争,区域经济活力、客群结构及风控能力成为盈利分化的关键。未来,如何通过科技赋能优化资产配置、提升服务质效,将是银行在逆周期中突围的核心命题。
四家大行不良率同比下降
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走高
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一季度,六家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位,均未超过1.5%,呈现“四降一平一升”的特征。其中工行不良贷款率1.33%,下降0.01个百分点;农行不良贷款率1.28%,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中行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平;建行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交行不良贷款率1.30%,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在1%以下,仅为0.91%。
与此同时,六大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集体增长态势。工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最多,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59.41亿元,建行、农行和中行今年一季度的不良贷款分别增加134.45亿元、124.79亿元和124.27亿元。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最低,较上年末增加49.75亿元。交行的不良贷款增加最少,较上年末增加37.74亿元。
风险防范抵补能力上,六大行资产“安全垫”仍保持较厚水平。工行和建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5.70%和236.81%,较上年末微升。其余四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所下降,其中,邮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下降了20.02个百分点,为266.13%;农行拨备覆盖率位居第一且接近300%水平,为297.81%,较上年末下降了1.80个百分点;交行在200%水平线附近,为200.41%;中行位居末位,且低于200%,为197.97%。
此外,国有六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银行、交行分别为13.89%、13.98%、11.23%、11.82%、9.21%、10.25%,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3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大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此轮资本补充属于“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安排,通过进一步夯实国有大行的资本基础,提升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抗风险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A股银行板块节前大幅回调
短期波动与中长期机遇
4月30日,A股银行板块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遭遇集体回调,42家上市银行中37家收跌。此前持续刷新历史高点的国有大行成为调整主力,工行、建行、农行跌幅均在3%以上,分别达3.58%、3.21%、3.04%,中行、邮储银行跌幅也均超2%。
多位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这一调整或与上市银行一季报整体表现承压、公募基金调仓动作密切相关,同时叠加季度末资金面波动,市场情绪转向谨慎。
公募基金一季度调仓动作显著。Wind数据显示,农行、工行、邮储银行基金持仓环比分别减少4.03亿股、3.44亿股、1.51亿股,减持幅度居行业前三。业内人士分析,这一调整与2024年四季度红利板块“抢跑”行情透支有关,加上经济阶段性企稳后市场风格切换,资金向科技、消费等成长板块流动。
不过,长期资金布局仍在深化。保险资金持续加仓银行股,凸显高股息资产的配置价值。中金公司研报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板块基金仓位为3.47%,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历史低配水平,后续仍有加仓空间。
宏观政策层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适时降准降息”,为银行板块提供流动性支撑。与此同时,上市银行积极响应市值管理政策,六大行近期集体发布“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承诺未来三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并通过优化治理、加强投资者沟通等方式提升估值。
机构普遍认为,此次调整是市场对一季度业绩压力的集中反应,中长期估值修复逻辑未改。
中金公司强调,中资银行资产质量稳健性优于美国同业,相同ROE水平下估值更低,后续有望通过仓位回补实现价值重估。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指出,银行股作为低估值、高分红的红利资产,短期下跌后可能吸引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入场。
银河证券分析称,宏观政策导向不变,银行基本面积极因素积累。降准降息预期增强,银行息差短期承压但存款成本优化形成支撑。市值管理加力重塑银行估值,中长期资金入市利好红利行情兑现。
来源:新浪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