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谈判释放积极信号影响,今日A股市场情绪回暖,三大指数高开,早盘港股红利ETF博时(513690)涨0.42%,红利低波100ETF(159307)微涨0.19%。
数据来源:Wind
近期A股市场电力板表现稳健,银行股持续创历史新高,红利板块也表现亮眼。背后的原因和投资逻辑可以分三部分来看:
1、电力上涨:高温遇上政策红利,绿电转型点燃行情
电力股表现强势,主要受政策推动和需求预期影响。山东省最近出台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细则,推动新能源从固定电价转向市场化定价,这为绿电企业盈利模式打开了新空间。同时,夏季用电高峰临近,电力需求刚性增长,叠加煤价下跌降低了火电企业成本,提升了板块防御属性。机构认为,绿电的“绿色价值”和储能潜力正在被重估,长期来看符合“双碳”政策方向。
2、银行股走强:降息降准+险资抢筹,高股息逻辑再强化
银行板块近期走势震荡,如今再次创新高(如建设银行、江苏银行等),核心逻辑是高股息+低估值+政策利好。当前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约6.5%,PE仅6.5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吸引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流入。政策方面,降准降息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同时中央汇金增持,释放维稳信号,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信心。此外,经济复苏预期下,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资产质量改善预期升温。
3、红利板块整体表现占优:政策催化+防御需求
红利策略近期持续占优主要得益于政策催化增量资金。金融监管总局近期扩大保险资金入市试点,未来三年预计有6000-8000亿增量资金投向高股息资产,其中国企红利股因兼具“国企改革”和“稳定分红”双重逻辑,成为资金首选。当前中证红利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差值处于历史高位,配置性价比突出。后市来看,随着国企盈利改善和估值修复,叠加险资等长线资金持续流入,红利高股息板块(如电力、银行、能源等)仍有较好机会,尤其是低估值、现金流稳定的行业龙头。
相关ETF,港股红利ETF博时(513690)跟踪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成分股以金融、能源为主(如建设银行、中石油)。近期受港股回暖及险资增配推动,该ETF近1周上涨2.13%,规模突破38亿元,融资余额连续增长,显示杠杆资金看好其防御性。
红利低波100ETF(159307)聚焦A股高股息且低波动的企业(如大秦铁路、中国石化),采用股息率/波动率加权,更适合稳健型投资者。该ETF近5日资金净流入1800万元,跟踪误差低于同类,近期冲击5连涨,年内最大回撤仅6.18%,抗跌特性突出。
技术面:关注量能变化,11600点成短期胜负手
数据来源:Wind
技术面来看,红利低波100指数突破11600点后窄幅波动,短期上方压力明显,成交量较前日略有放大但仍显克制,或有主力试探性介入。当前市盈率(TTM)8.22,估值处于低位,结合EPS(0.97)与ROE(9.33%)等指标,板块盈利稳定性较强。若后续量能持续配合,或有望突破震荡区间,持续站稳11600点可谨慎乐观,若失守11540点(90日均线)需警惕回撤风险。
红利高股息板块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政策、资金、市场环境共振的结果。短期看,红利板块的强势或延续,但需注意两点风险:一是部分个股涨幅较大后的获利回吐;二是若经济复苏超预期,资金可能转向成长股。中长期而言,三大方向仍具配置价值:1)险资增量资金入场+分红率提升+政策受益明确的银行、电力股;2)煤炭、交运等板块股息率普遍高于5%,且受益于通胀预期的估值低位周期股;3)港股高股息品种:港股估值更低,叠加汇率企稳,南向资金持续增持。
对于普通投资者,借道ETF布局,如港股红利ETF博时(513690)、红利低波100ETF(159307)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把握板块beta收益。当下市场,“求稳”比“求快”更重要,而高股息资产正是动荡市中的“压舱石”。
板块相关基金:
港股红利ETF博时(513690)
红利低波100ETF(159307)
全指现金流ETF基金(563833)
港股红利ETF博时(513690)&红利低波100ETF(159307)产品风险等级:中(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全指现金流ETF基金(563833)产品风险等级:中高(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