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能专注于AI办公硬件的研发与场景创新。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据IPO早知道消息,未来智能最新推出的两款AI会议耳机iFLYBUDS Pro 3与iFLYBUDS Air 2于5月13日正式亮相。
这里不妨补充一点,成立于2021年的未来智能专注于AI办公硬件的研发与场景创新,其核心产品为讯飞AI会议耳机iFLYBUDS系列,通过自研的viaim AI大脑与耳机产品的深度结合,以录音转写、摘要总结、待办提取、AI问答、同传听译、AI嘴替等具体实用的AI功能,解决职场会议效率痛点,重塑办公方式。
不久前,未来智能完成了由启明创投与上海国投孚腾资本联合领投的数千万元Pre A+轮融资。再早之前,未来智能还获得了万物创投、初心资本、天际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值得一得是,未来智能的用户累计使用时长已突破700万小时。其中,2022年首款iFLYBUDS Pro创下17万台销量,连续三年业绩翻倍增长;双十一线上销售包揽三大电商平台蓝牙耳机大类目TOP3,线下门店近3000家,出货总量超20万;累计用户突破100万,覆盖50余行业、180+国家及地区;AI功能累计调用破千亿,月活人数同比增长超2倍。
相较于前代产品,本次发布的iFLYBUDS Pro 3的AI功能实现了进一步跃迁:“主动式助理服务”全面洞察会议内容,自动创建会议标题和概览;“个性化摘要”深度理解行业需求,基于用户职业自动提炼金融协议、法律条文等专业术语,实现摘要内容个性化定制;“深度问询”支持对单条或多条录音发起语义关联分析,定位关键节点,支持记录外的拓展问询,深度挖掘潜藏价值。而本次发布的另一款产品iFLYBUDS Air 2则专注“佩戴无感、办公无忧、生活无界”的三角平衡,致力于成为高频移动办公人群的“隐形效率伙伴”。
另据未来智能CEO马啸透露,未来智能目前用户留存率70%,复购率40%,近一成用户拥有3副以上耳机。
除AI会议耳机外,未来智能接下来将逐渐拓展新的产品形态,但核心还是聚焦在办公领域。
在马啸看来,只有产品极致专注、极致垂直,才能在垂直领域把目标客群的痛点彻底解决掉,让用户真正感觉到有用,有用、好玩、爱玩、还要买。“我们会慢慢形成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由他们再去向外辐射。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这种营销其实是相对比较好的一种破圈方式。”
“我自己的一个价值观是,要真正把握用户需求,站在用户的需求考虑,而不要过多考虑噱头性的东西,因为没有黏性。”马啸进一步表示,“所以AI创业最重要的是‘让用户去用’,用户用了以后才会产生有价值的数据,有了有价值的数据才会产生黏性,同时有价值的数据又能孵化出更多的AI应用,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给其他AI创业公司的一个建议,我们自己也在践行这套理论。”
在新品发布之际,未来智能CEO马啸向「IPO早知道」等分享了其对于AI耳机乃至AI硬件的理解,以及未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规划。
以下系经「IPO早知道」整理的对话精选:
Q:这段时间一些大厂其实也投入了相当一部分精力在AI耳机上,对此你怎么看?
马啸:我们观察到的是,大厂做的耳机大多是偏向于全功能的,以及大模型和耳机的一些结合。大厂的这个做法我们非常理解,因为若想一上来就瞄准一个非常大的用户群体,那么一定要把功能做得比较泛用。比如你的目标用户群可能是整个年轻人群体,那就要把年轻人群体的所有需求都尽可能涵盖到。但是创业公司一旦功能往这个方向走,AI跟需求之间就会产生本质化的矛盾,功能越泛,用户越不知道你具体能给他解决什么问题,大模型就像冰山一样沉在下面。
我们的差异化在于,我们的产品极致的专注、极致的垂直,我们是要在垂直领域把我们目标客群的痛点彻底解决掉,让用户真正感觉到有用,有用、好玩、爱玩、还要买。我们会慢慢形成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由他们再去向外辐射。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这种其实是相对比较好的一种破圈方式。我们的用户的确在不断破圈,从原来金融、记者、律师现在慢慢延伸到了制造业的从业者,还有学生、高校老师等等,这种方式比较经济。
Q:能不能理解为,接下来你们还是会围绕在办公领域的硬件产品,而不是切运动耳机等等?
马啸:是的。耳机只是一种形态,办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种形态会陪伴你,未必只有耳机一种形态,我们会把这些场景尽可能都覆盖了。耳朵和眼睛的功能在你工作中的覆盖密度越来越大,AI了解你的机会就越多,它给你产生的价值也会越直接、越清晰。
所以我们不会直接跨界到运动耳机。当然,耳机产品完全不运动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耳机本身是具有场景穿透性的,尤其是开放式耳机。所以我们的产品有AI的功能、有办公的功能,但也需要具备放松时使用的属性。功能不是绝对的“有”和“无”,而是有“主”和“次”的关系,我们更追求把主功能做得更透,用户对次功能的需求我们同时也会考虑。
Q:这两年你们的融资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顺利的,你自己认为投资人更相信你们哪些方面的能力?
马啸:我自己认为,投资人最看重的是我们团队的认知——我们这个团队在创业之前,已经在科大讯飞干了很多年,所以我们在大公司的环境下也做了比较多的尝试,自己也有很强的认知,当然也踩过一些坑。所以我们选择出来创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冷静的,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投资机构看的产品太多了,AI产品也不光是耳机,基本上可以说“各领风骚数十天”,有些AI功能看上去的确也很酷炫。但站在我们的视角,我们判断有些功能可能会热一阵子,但不会一直热。所以我们一直在坚守自己想要的,并且我们产品的收入和盈利都在持续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创业公司,我们这个团队在商业化或者说营销层面还是琢磨挺多方法——我们觉得这个行业有个痛点:会做AI技术、硬件技术的人营销能力可能就偏弱一些,而会做营销的人又通常是快销品等等。我们这个团队就在这个方向上结合的还不错,团队有自我迭代、自我闭环的能力,能够快速补齐自己的短板。
我可以分享一个故事,有家投资机构的“一把手”曾这么点评我们,“在所有AI产品里面,我们的耳机是做得最漂亮的,这个产品值得投”。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反映的就是“好的产品也需要更好的营销和更好的设计来衬托,而不能是干巴巴的功能实现”,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我们的融资也没有特别顺利,这两年才好一些。因为也存在一个大家认知逐步提升的过程,当整个行业认知都提升的时候,我们所设想的场景才有可能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助力。
Q:怎么理解你们的营销能力、商业化能力?
马啸:消费品的增长其实很有意思,每遇到一个大促节点、遇到重大事件的节点,产品销量就会上一个台阶,上一个台阶后也不太容易掉下去。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利用事件也好、大促也好让更多用户知道我们。
我们产品的黏性挺好的,难点在于我们的营销资源太少了,没有那么多钱投入营销,所以我们得一步步来。但我更希望真正买我们产品的用户是喜欢我们的用户,我们不会因为品质好就把定价定得很高,让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负担不起。所以还是顺其自然,我们也不希望过度的营销,该买我们产品的人早晚会买。
我们今年的营收肯定还是会增长,同时今年我们也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做新品的投入,做海外市场的拓展,这块可能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我们把今年定义成我们的产品年,我们会更多的研发AI、研发产品,把产品准备好,明年再有一个更大的向上弹的趋势。
Q:相较于别的智能终端产品,耳机作为AI载体的优势在哪里?
马啸:从AI的本质逻辑来讲,首先平台该训练的数据都已经训练了,所以大家都差不多,语言上可能会有差异,但资金、财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东西是差不多的。那“卷”的其实就是差异化的场景体验。耳机有个好处,它的持续迭代性比较强,我们也称它为场景连续性。说白了,生活可以带、工作时候也能带,它的佩戴频次仅次于手机,这是我认为耳机作为AI载体比较大的一个优势。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产品就没有价值,在一些专业的场景耳机就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没有图像识别的短板就会暴露出来。反过来讲,其他产品也一样不能非常好弥补它们的短板,所以每个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场景,场景背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AI,这是我们觉得能把这个事干好的一个标准。
Q:对AI创业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马啸:我自己的一个价值观是,要真正把握用户需求,站在用户的需求考虑,而不要过多考虑噱头性的东西,因为没有黏性。所以AI创业最重要的是“让用户去用”,用户用了以后才会产生有价值的数据,有了有价值的数据才会产生黏性,同时有价值的数据又能孵化出更多的AI应用,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我给其他AI创业公司的一个建议,我们自己也在践行这套理论。
Q:在出海这块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马啸:首先,我们出去看了一圈,和我们一模一样的竞品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对出海非常有信心。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在海外,除了极个别的人群,其实对翻译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英语国家本身天然就带一些优势,到那儿都讲英语,反而办公记录类的产品非常吸引他们。我们在23、24年做了一些尝试,今年我们会加大出海的力度,包括北美、亚洲的日韩、环太平洋、中东等市场都有非常不错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有一个比较负责任、比较专业的团队,在出海之前会把当地所有法律法规和对大模型的要求、对人工智能的要求全部摸透,全部按照标准认证走完,之后我们才会进到那个国家去。正因为在安全、数据信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进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快。我们以后会争取做到全球发布,也就是国内国外差不多时间上线,这大概是我们的规划。
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来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