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财经 李姗姗
作为国内光通信芯片领域领军企业——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迅股份”)的创始人,柯炳粦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他当过通信兵、大学讲师、律师、国企高管等,最终在2003年下海创办了优迅股份。
凭借“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光环,优迅股份冲击资本市场,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
据招股书披露,优迅股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实际控制人。直到2022年下半年,随着公司第一大股东减持退位,柯炳粦表决权上升,及其儿子柯腾隆正式进入公司权力的核心,才确认了柯氏父子二人成为公司实控人。
不过,柯氏父子持有的公司表决权比例仍不高,若IPO成功,其表决权将进一步被稀释,届时,公司实控人的控制权或将存在较大风险。
不仅如此,优迅股份成立初期股权乱象丛生,包括股权转让后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权代持等,这些历史沿革问题或将受到交易所问询。
经营方面,2022年-2024年,优迅股份业绩出现波动,但很快通过以价换量策略扭转下滑趋势。此外,公司供应商高度集中、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不及同行一半等问题同样值得被关注。
01
“985”高校教师下海,柯氏父子控制权不稳
优迅股份创始人为柯炳粦,他出生于1955年,是福建莆田人。16岁获得福建省乒乓球少年冠军,18岁参军,在部队服役期间,柯炳粦在炮兵指挥连做通信兵,并负责文书工作。
1983年,柯炳粦从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获得了一份令同龄人羡慕的体面工作。他前往厦门大学法律系任教,先后担任厦门大学法律系讲师、副书记及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并兼职律师。
时间又过去了七年,柯炳粦不再执笔育人,他放弃高校工作前去“工贸技一体化”大型国有企业厦门商业集团任高管,负责法律、投资等方面工作。
很快,千禧年到来,那时的中国通信产业方兴未艾,48岁的柯炳粦下海入局,创办了优迅股份。
创业初期,柯炳粦的处境一度十分艰难,他曾回忆到,“2007年初,已经花光了所有资本金,却仍没有看到未来,整整4年的产品空窗期,举步维艰,弹尽粮绝”。
2008年起,柯炳粦调整战略,重新定位了产品研发方向,研发出业内首款PON驱动芯片;2010年,推出国内首款支持“光纤到户”的芯片UX3328,是当时全球集成度最高的产品;2016 年,公司量产10G光收发芯片组;2019年之后,公司依托成熟技术平台加速向高端市场渗透。
而优迅股份成立之后,曾长时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直到2022年11月,才确认公司实控人为柯炳粦、柯腾隆父子二人。
柯炳粦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而柯腾隆目前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履历显示,柯腾隆出生于1987年,本科学历,在读EMBA,在读博士,2014年5月加入优迅股份,从董事长助理做起,2022年8月升任常务副总经理,后成为董事,2024年4月开始接任父亲的总经理职位。
招股书显示,优迅股份股权较为分散,单一股东所持表决权均未超过30%,无控股股东。
递表前,柯炳粦直接持有公司10.92%股份,通过科迅发展间接控制公司4.59%表决权,共控制公司15.51%表决权;柯腾隆通过芯优迅、芯聚才、优迅管理三个员工持股平台控制公司11.63%表决权。柯氏父子二人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
实控人持股比例不高,导致优迅股份控制权稳定性存在较大风险。
据招股书,发行后,柯炳粦、柯腾隆父子的表决权将从27.13%稀释至20.35%。优迅股份坦言,可能出现公司控制权被第三方收购等不利情形。
02
股权乱象丛生,IPO前夕副总离职
实际上,柯炳粦父子的控股权问题早在优迅股份成立时便埋下了祸根。
2002年12月,优迅股份的前身厦门科芯微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25万美元,由Ping Xu、柯炳粦、张为农、张小闽、吴晞敏共同持股。
其中,Ping Xu以技术出资15万美元,占比60%;而柯炳粦仅有货币出资3万美元,占比12%,从一开始就并非公司控股股东。
优迅股份最高管理者与最大持股者的不匹配,导致公司成立初期股权乱象丛生,包括股权转让后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股权代持等。
2007年10月,Ping Xu将其所持公司4.17%股权以79万元转让给蔡春生,后稀释为3.75%。
2011年10月,蔡春生向Ping Xu支付重新协商后的股权转让款187.5万元,但因公司2008年开始扭亏为盈,2009年至2011年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时期,而Ping Xu负责技术研发领域,公司其余股东对此次股权转让行为持保留意见,因此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时隔十年多,直到2022年1月,Ping Xu与蔡春生的股权转让才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无独有偶,2014年5月,魏翔将其所持公司14.37%股权以900万元对价转让给柯炳粦,同年6月,柯炳粦支付完毕款。但鉴于当时股东意见存在分歧,故此次股权转让亦未及时进行工商变更登记,一直拖到2021年12月才完成。
在这起股转过程中,还叠加了股权代持。彼时,柯炳粦及另外18名实际股东计划共同受让魏翔这笔股权,当时公司章程规定向第三方转股需经其他股东同意,而魏翔对回笼资金较为迫切,为尽快完成,便委托柯炳粦受让股权,待工商变更登记后再向实际股东转让,但由于工商登记受阻,因而形成了股权代持。
截至2023年12月5日,柯炳粦从魏翔处受让的14.37%股权被稀释至11.64%,其中柯炳粦实际持有6.31%,代其他16名实际股东持有5.32%。同月,代持双方通过新设持股主体(科迅发展)及对外转让的方式解除了代持关系。
而柯炳粦之所以可以获得公司实控权,实则基于最大股东Ping Xu不断减持股份。
报告期初(2022年初),公司注册资本为266.66万美元,Ping Xu持股24.75%,柯炳粦持股22.25%。
2022年1月-8月,Ping Xu将所持公司合计20.76%股份分别转让予蔡春生、萍妮茹投资、福锐星光、福建展信、嘉兴宸玥等。此后,柯炳粦成为第一大股东。
受让者中,萍妮茹投资由Ping Xu的配偶于萍萍持有99.95%份额,递表前,萍妮茹投资持有公司6.3%股权。此外,Ping Xu的姐姐Jina Shaw持有2.08%股份。
报告期内,优迅股份共进行6次股权转让及3次增资,不少外部投资者进场,包括A股上市公司圣邦股份(300661.SZ),国资中移基金、省电产投、厦门产投、深圳资本,风投机构龙驹投资。
截至2024年5月最后一轮融资,优迅股份估值增至21.05亿元,较期初3.5亿元估值大增超5倍。
递表前,圣邦股份持有公司10.26%股份,深圳资本旗下远致星火持股9.5%,省电产投通过福锐星光、福建展信、鼓楼创芯合计持股8.77%,龙驹投资通过龙驹迅芯、龙驹创进、龙驹创合持股5.71%,中移基金持股5%,厦门产投持股3.46%。
自然人中,原始股东吴晞敏持有3.46%股份,蔡春生持股8.66%,陈涵霖持股7.98%。
其中,蔡春生担任公司监事,陈涵霖担任公司董事职位,其女儿陈钦玲是公司法务,且间接持股0.09%。
2023年5月,吴晞敏辞任董事,取而代之的是股东远致星火提名的曾裕峰。公司另外两名董事罗路、王佐亦由股东圣邦股份、福锐星光分别派驻。
董事层面多有变动以外,优迅股份高级管理人员亦是如此。
2024年4月,公司总经理由柯炳粦变更为柯腾隆,并新增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杨霞。两个月后,公司因业务经营需要提名付某为副总经理,但其任职仅9个月便在此次IPO前,即2025年3月,因个人原因辞职。
03
以价换量扭转业绩,主要供应商集中
自成立以来,优迅股份专注于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跨阻放大器芯片(TIA)、限幅放大器芯片(LA)、激光驱动器芯片(LDD)等,广泛应用于光模组(包括光收发组件、光模块和光终端)中,应用场景涵盖接入网、4G/5G/5G-A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城域网和骨干网等领域。
上述四大系列产品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是优迅股份的支柱性收入来源,各期贡献85%左右收入。
2022年-2024年,优迅股份分别实现营收3.39亿元、3.13亿元、4.11亿元,取得净利润8139.84万元、7208.35万元、7786.64万元,两大业绩指标双双呈现波动状态。
其中,2023年业绩出现下滑,主要因为通信市场需求波动,尤其是部分运营商网络建设节奏调整,影响了公司相关产品的销售。
招股书显示,2023年,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限幅放大器芯片、激光驱动器芯片销量均出现下滑,当期分别为8266.58万颗、477.43万颗、116.73万颗,同比分别减少3.04%、16.87%、53.37%。
到了2024年,得益于数据中心市场和5G建设带动高速光模块电芯片需求的增加,优迅股份的销售颓势很快得到扭转。当期,公司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销量同比增加27.88%,跨阻放大器芯片销量更是同比大增133.17%。
不过,优迅股份采用的是“以价换量”策略,报告期内,公司四大产品销售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跨阻放大器芯片、限幅放大器芯片、激光驱动器芯片产品单价持续下跌,分别由2022年的2.66元/颗、1.01元/颗、1.27元/颗、3.73元/颗降至2024年的2.49元/颗、0.61元/颗、1.16元/颗、2.95元/颗,期内分别降价6.4%、39.6%、8.66%、20.91%。
销售价格下滑的另一边,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不断上升。2022年-2024年,公司采购主要原材料晶圆的单价由6815.7元/片上涨至9555.07元/片,大幅上涨了40.19%。
对此,优迅股份表示,受采购产品结构变动、美元汇率上升叠加部分晶圆厂涨价等因素影响,晶圆平均采购单价呈上升趋势。
上游采购价格上升,下游销售单价下跌,直接挤压了优迅股份的盈利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5.26%、49.14%、46.75%,三年累计蒸发8.5个百分点。
优迅股份表示:“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存在上市当年营业利润同比下滑超过50%甚至亏损的风险。”
优迅股份还存在供应链稳定性风险。据招股书,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只负责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与销售环节,自身不生产芯片,完全依靠外部晶圆代工厂和封测厂。
在该模式下,优迅股份供应商高度集中,报告期内,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同期采购金额的比例分别为86.36%、83.68%、89.47%。
更为担忧的是,优迅股份的晶圆、EDA软件、测试设备主要来自境外供应商。
若未来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游行业需求和国际半导体产业链格局等因素变动,导致晶圆及封测产能紧张甚至断供、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不能按期交货或成本大幅上涨,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04
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不及同行一半,现金充足分红5800万元
报告期内,优迅股份存货震荡走高,各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3亿元、0.9亿元、1.75亿元,占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8.48%、25.45%、32.55%。
招股书显示,公司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2024年分别占比38.62%、20.24%、41.07%及0.07%。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95.35万元、440.04万元、1,514.04万元,占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分别为0.73%、4.64%、7.96%。
优迅股份的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不及同行一半,同期,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存货跌价计提比例均值分别为9.06%、16.6%、16%。
对此,优迅股份解释称,受市场竞争、业务发展及行业变动等因素影响,同行业上市公司在部分年度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产品种类存在差异,公司产品销售良好,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相应较低。
一般情况下,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越低,利润表上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就越小,使得利润情况看起来更为美好。
因此,优迅股份还需进一步详尽说明存货跌价计提比例远低于同行的原因,计提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存在隐藏风险或财务操作等。
截至2024年末,优迅股份账上货币资金由6805万元,同期,公司短债只有85.13万元。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动比率达到6.23倍,速动比率为4.2倍。公司手握现金充足,短债压力十分小。
不仅如此,优迅股份较强的偿债能力还体现在资产负债率上。2022年-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09%、13.64%、11.3%,常年保持低位,资产负债状态良好。
资金流动顺畅,优迅股份在2022年度和2024年度实施现金分红回馈股东,各期分红金额分别为4000万元、1800万元,合计5800万元。
附:优迅股份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保荐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人律师: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
审计机构: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评估机构:厦门嘉学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
来源:瑞财经
作者:李姗姗
相关标签:
预审IPO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