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被疑“假体检”,创始人张黎刚曾曝行业黑幕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孙肃博 1.5w阅读 2025-07-24 18:56

/瑞财经 孙肃博

“体检行业巨头”爱康国宾正遭遇一场信任危机。

近日,北京京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晓玲向媒体发声称,自己于2013年-2023年在爱康国宾连续体检了十年,从没被检查出患癌风险。但2024年10月,她却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被怀疑“右肾透明细胞癌”,进行右肾摘除手术后,病理显示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由于术后仍有不适,她于2025年2月在国外的医院进一步进行了检查,结果被确诊“肾癌骨转移”,且转移程度已达到晚期。

张晓玲咨询专家后了解到,肾癌和骨转移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病痛让她觉得自己十年的体检经历堪称“笑话”,并对爱康国宾的专业性和责任心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爱康国宾体检涉嫌“误检、漏检”,甚至直言爱康国宾的体检是“假体检”

张晓玲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病情已有所稳定,决定针对自己在体检和治疗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进行维权,爱康国宾体检是她第一个要进行质疑和维权的医疗机构

经过咨询爱康国宾体检的服务热线,7月4日,张晓玲向爱康国宾体检发出了律师函,并确认对方签收。律师函中,张晓玲要求对方在5日内提供自己在爱康国宾体检时的血液检测标本及数据,并提供相关技术合法性的证明及相关检验人员的资质证明。但截至7月14日,她并未得到答复。

媒体介入后,爱康国宾方面终于有所回应。7月17日,其在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体检没有检测到的癌症有可能按照当时使用的检测手段与在那个时间段确实无法检测到,最终要以实际情况来鉴定。”

“在张女士2023年体检报告中,爱康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张女士对外公布的病理报告显示,2024年其标本大小在3.3cmx3cmx3cm,分期pT1aNxMx,明确诊断为肾癌早期,不是晚期,报告中没有诊断骨转移。从2023到2024年的一年中,该标本的大小在癌症的增长速度范围内。”

同时,爱康国宾表示,“对于张女士的体检结果是否存在问题,爱康将和张女士一起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及专家来进行论证分析,最终以第三方权威机构及专家意见为准。如果出现爱康有责,爱康一定会承担责任,绝不会逃避。

7月18日,爱康国宾在微信公众号上二次回应称,“爱康医疗团队已完成对张女士的历年体检报告与档案的核查,并聘请外部专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确认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实际情况一致,不存在对于肾脏检查漏诊或误诊情况,进一步确认爱康无责。”

《瑞消费》发现,爱康国宾并非首次被消费者质疑。

裁判文书网上一则判决显示,北京爱康国宾总部基地门诊部曾因医疗服务纠纷被起诉,原告在2019年6月体检时已发现肝脏处有血管瘤,而2020年10月在爱康国宾体检时未发现血管瘤,原告后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B超检查,结果为“肝脏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

《中国消费者报》也曾报道,安徽消费者李先生在合肥爱康卓悦门诊部体检,报告仅显示“肺内结节、肺内炎症”。几个月后李先生因咳嗽在安徽省胸科医院做了CT,确诊为左肺上叶恶性肿瘤(浸润性腺癌)、左肺下叶恶性肿瘤(微浸润腺癌)。”

有媒体还曾报道过一起案例,2024年3月,武汉一位消费者的岳父因身体消瘦至爱康国宾体检,报告显示个别小问题外体检无异常。但其后续消瘦持续,同年6月就医后,8月确诊为舌癌。对此,爱康国宾回应称,“客户就诊距体检已超5个月,且体检时无口腔不适症状,否认存在责任,建议通过第三方机构鉴定。”

在小红书、黑猫投诉等平台搜索“爱康国宾”关键词,涉及体检过程中漏诊、误诊、服务质量差的吐槽不在少数。更有消费者吐槽爱康国宾是“CT刺客”,想要片子还需要另外付钱。截至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1307条投诉关于爱康国宾。

值得一提的是,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曾自曝体检行业黑幕:“有些体检公司做的都是假体检,用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甚至有抽了血,没做检查就扔掉的,直接出结果,只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三。”

据了解,爱康国宾的境内实体公司爱康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爱康集团”)成立于2004年9月。目前,由创始人张黎刚持股49%,为公司实控人。

此外,作为机构投资者,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云锋新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分别持有爱康国宾1%的股权

2014年,是爱康集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境外运营实体爱康国宾集团公司(以下称“爱康国宾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民营体检机构,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上市第二年,爱康国宾集团便开始启动私有化进程。这场私有化持续了数年之久,直至2019年,公司才正式在美股退市。此后,爱康集团一直再未传出拟上市的计划,其实际营收规模与盈利状况也一直成谜。

来源:瑞财经

作者:孙肃博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