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规模增长,加速收入增长与营业利润率提升。
据IPO早知道消息,瑞幸咖啡(OTC:LKNCY)于7月30日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总净收入为123.5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7.1%;二季度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1.8%至17.00亿元,营业利润率提升至13.8%,GMV则为141.79亿元。
随着现制饮品旺季到来,瑞幸咖啡二季度自营门店收入为91.36亿元,同比增长45.6%;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实现13.4%的双位数增长;自营门店门店层面营业利润19.22亿元,同比增长42.3%。与此同时,联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55.0%至28.67亿元。
在门店运营方面,瑞幸咖啡持续加强门店网络布局,提升市场渗透率,二季度净新开门店数为2109家,全球总门店数26206家。本季度,瑞幸咖啡在中国市场净增2085家门店,门店总数26117 家,其中自营 16903 家,联营9214 家。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在业绩沟通会上指出,随着中国咖啡消费习惯的持续培养,国内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待挖掘。瑞幸咖啡的品牌力和产品力,以及数字化选址能力和执行力,都确保其能够持续开出质量过硬、位置精准的好店。“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保持行业领先的扩张速度,进一步扩大门店规模的竞争优势,为提升长期市占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据郭谨一介绍,二季度门店净增超2,000家、上半年总计净增超3,800家,这一扩店速度快于年初的发展规划。
在国际市场方面,瑞幸咖啡二季度净增24家门店,海外门店总数达到89家,其中新加坡自营门店63家、美国自营门店2家、马来西亚加盟门店24家。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美国两家试营业门店落地纽约,标志着瑞幸国际化战略又迈出了关键一步。“美国市场拥有成熟的咖啡消费文化,瑞幸当前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因此战略上将稳扎稳打,重点验证美国消费者对品牌定位、数字化点单流程、产品组合及定价策略的接受度,逐步建立瑞幸独特的价值主张和客户体验。同时积累美国本土化运营经验,为后续规模化布局奠定基础。”郭谨一说道。
在产品方面,瑞幸咖啡持续深入洞察消费趋势,不断丰富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全时段、多场景和健康化的饮品需求。5月初,瑞幸开启“百卡冰咖季”,主打清爽低热量,其中常青爆款橙C美式,截至二季度已累计售出超3.5亿杯。此外,全新推出的羽衣轻体果蔬茶也为客户带来更多样的清爽体验,产品上市两周销量突破1120万杯。
在用户方面,瑞幸咖啡通过便捷的门店交付体系,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断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二季度月均交易客户数同比增长31.6%,达9170万,再创历史新高。二季度以来,海绵宝宝、多邻国等知名IP跨界联名合作,深受消费者欢迎,周边产品屡屡引发抢购热潮,上线即售罄。截至二季度末,瑞幸咖啡累计交易客户数突破3.8亿。
此外,瑞幸咖啡继续加强供应链建设,第四座烘焙工厂——瑞幸咖啡(厦门)创新产业园于6月在厦门正式动工。该项目投产后,瑞幸咖啡年咖啡烘焙总产能将跃升至15.5万吨,创造中国咖啡行业最大烘焙产能规模。也将进一步提升瑞幸咖啡的供应链效率与品质把控水平,夯实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郭谨一表示:“二季度,我们深度聚焦规模增长,加速收入增长与营业利润率提升。凭借规模、效率、交付和供应链的优势,我们在充分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的同时,实现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率双位数增长。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市场份额的增长。依托规模优势、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结合用户洞察,我们能够灵活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们相信,这些核心竞争力,将助力瑞幸咖啡实现可持续的长期高质量增长,并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市场领先地位。”
当被问及外卖平台补贴活动的影响时,郭谨一认为,短时间内的需求快速增加,对供应链弹性、服务稳定性、交付确定性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和挑战,而瑞幸通过长期的特别过去两三年的发展沉淀,在上述维度的综合优势比较显著。
“实际上,本次外卖平台的补贴活动一定程度给我们聚焦规模增长的竞争策略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从二季度运营数据看,无论是用户拉新、沉睡用户唤醒、还是活跃用户提频,我们都看到了积极正向的表现。” 郭谨一补充道,“未来,外卖平台补贴持续的周期和力度都还有待观察,市场竞争格局也可能变的更加复杂,但是广大客户对于一杯好喝不贵、交付便利的咖啡服务需求本质没有变,我们会充分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规模和效率优势,结合产品研发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供应链保障能力,灵活制定和调整运营策略,积极服务好瑞幸的客户,更充分地获得行业发展红利。长期来看,凭借在私域流量,数字化用户运营,以及持续为客户提供高价值感产品和优质服务方面的能力,我们也非常有信心能灵活地、从容地面对平台和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实现自身业绩的长期稳健增长,从而推动中国咖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本文来源:IPO早知道
来源:IPO早知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