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港股IPO市场解析及打新策略研究:打新后短期持有 重视公众投资者情绪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智通财经网 7222阅读 2025-08-20 10:40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针对小微盘股票,其上市后首日收益较佳,后续快速持续走弱,应较早兑现收益,考虑到小微盘仙股属性或较重,重点观察公众投资者情绪对其上市后收益的影响,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公众情绪较强且未触发回拨机制的小微盘股票收益较佳。针对中大盘股票,其上市后3个月内绝对收益中位数在0附近波动,故应对项目做适当筛选,公众投资者情绪高涨及新经济行业的项目打新收益较佳,有无基石投资者影响较弱。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内外环境共振,港股IPO市场回暖。

2025H1,港交所IPO募资规模全球第二,四只新股跻身全球募资前十,港股IPO市场回暖。具体来看,2025年截至8月11日,IPO金额显著提升,达1292亿港元,为2024年全年147%,IPO平均募资规模为2022年以来最高水平(24亿港元);赚钱效应增强,首日破发率为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28%),首日收益的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15.1%、3.4%。本轮市场回暖由内外因素协同推动:港交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内地鼓励企业赴港上市、A股融资收紧、美国对中概股监管持续加码,四方面因素共同促使优质企业转向香港。

港股IPO流程:高效透明,各方共同推动定价。

港股IPO主要有8个环节:聘请保荐人、筹备上市、提交上市申请、上市部审核、上市委聆听、推广及路演、发行与定价、挂牌上市。定价较为市场化,机构投资者意向在发行价格范围缩小和锁定价格中起到重要作用,公众投资者认购热情影响回拨机制进而影响股份分配,发行方及保荐方在公司价值基础上,综合各类投资者意向确定发行价格。上市后,承销方在30日内紧密关注股价表现,通常将超额配售选择权和稳定价格经纪人角色组合使用,维护股价稳定。

上市后收益表现:小微盘与中大盘股票差异显著。

基于2018-2024年8月11日上市的IPO数据统计,港股上市后绝对收益及相对收益均持续走弱,如首日、首周、首月及一年后的绝对收益中位数分别为0.8%、0.0%、-1.6%及-23.5%,以中位数测算的收益表现受仙股影响较大。拆分市值结构看,小微盘(市值10亿港元以下)上市首日表现较优,而后收益均持续大幅走弱;中大盘(市值10亿港元以上)上市后股价较为平稳,收益率在0附近波动,但第6个月开始出现较大回调,主要系解禁所致。

打新后短期持有:重视公众投资者情绪。

针对小微盘股票,其上市后首日收益较佳,后续快速持续走弱,应较早兑现收益,考虑到小微盘仙股属性或较重,重点观察公众投资者情绪对其上市后收益的影响,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公众情绪较强且未触发回拨机制的小微盘股票收益较佳。针对中大盘股票,其上市后3个月内绝对收益中位数在0附近波动,故应对项目做适当筛选,公众投资者情绪高涨及新经济行业的项目打新收益较佳,有无基石投资者影响较弱。

基石投资者:重视个股深度研究,关注解禁负面影响。

从行业、公众情绪维度分析有基石投资者的中大盘股票上市后表现。样本数据显示,非新经济行业在上市后7个月开始超额收益优于新经济行业,但其多数项目超额收益仍为负。不同公众投资者参与热情的IPO项目在上市6个月后超额收益无明显规律,其对IPO项目中长期超额收益的识别作用较弱。港股在上市后中长期收益上具有低胜率、高盈亏比的特征,故基石投资者参与IPO项目应当以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为重心。此外,样本数据显示,有基石投资者的IPO项目在上市后第6个月超额收益走弱、并从第7个月开始走弱速率加强,基石投资者应当关注解禁的负面影响。

风险因素:

香港及内地IPO政策重大调整;市场大幅波动及突发事件风险;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

来源:智通财经网

相关标签:

智通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