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25日 10:35,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931637)强势上涨2.29%,成分股贝壳-W(02423)上涨7.81%,第四范式(06682)上涨7.63%,平安好医生(01833)上涨7.45%,阿里巴巴-W(09988),金山云(03896)等个股跟涨。港股互联网ETF(159568)上涨2.93%,最新价报1.94元。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近1周累计上涨0.59%。
流动性方面,港股互联网ETF盘中换手26.89%,成交8988.38万元,市场交投活跃。拉长时间看,截至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近1年日均成交1.92亿元。
市场消息:
1、美联储政策信号(8月22日):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美联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双重目标的风险平衡正发生变化,或需调整政策立场。该表态被市场解读为鲍威尔释放“转鸽”信号,暗示9月存在降息可能性。
2、互联网平台监管动态(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文件旨在规范平台价格行为。
机构分析认为:
1、美联储降息预期:利好互联网资产估值。鲍威尔此次讲话释放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降息信号,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显著升温。若降息落地,美元流动性外溢效应将增强,有望推动互联网资产估值修复。
2、互联网平台新规:释放行业可持续发展信号。此次《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并非对平台经济的“打压”,而是通过明确价格行为规范,为行业营造有序发展环境。“只有有序、才能长远”。
相关产品:港股互联网ETF(159568)
ETF跟踪标的与板块现状:该ETF紧密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成分股聚焦港股通范围内从事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覆盖互联网行业核心标的。
补涨潜力:自4月7日市场大跌后的反弹周期中,“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表现明显落后——既跑输通信、电子、计算机等成长行业板块,也不及科创50/100、创业板等宽基指数。当前A股已行至阶段性高位,港股互联网板块因前期涨幅滞后,有望在资金“高切低”的逻辑下迎来补涨行情。
机构观点:重申板块价值,把握配置窗口,短期来看,互联网板块跑输市场强势板块,反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低的入场成本和更优的配置窗口,建议重点关注港股互联网ETF(159568)的配置价值。
截至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近6月净值上涨2.81%。从收益能力看,截至2025年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30.31%,最长连涨月数为3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24.85%,涨跌月数比为10/7,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8.62%,月盈利概率为60.22%,历史持有1年盈利概率为100.00%。
截至2025年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近1年夏普比率为1.83。
回撤方面,截至2025年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成立以来相对基准回撤4.71%。回撤后修复天数为133天,在可比基金中回撤后修复最快。
费率方面,港股互联网ETF管理费率为0.50%,托管费率为0.10%,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跟踪精度方面,截至2025年8月22日,港股互联网ETF近半年跟踪误差为0.039%,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最高。
从估值层面来看,港股互联网ETF跟踪的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仅23.51倍,处于近5年19.28%的分位,即估值低于近5年80.72%以上的时间,处于历史低位。
港股互联网ETF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30家涉及互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内互联网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中证港股通互联网指数(931637)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腾讯控股(00700)、阿里巴巴-W(09988)、小米集团-W(01810)、美团-W(03690)、美图公司(01357)、金蝶国际(00268)、快手-W(01024)、京东健康(06618)、哔哩哔哩-W(09626)、商汤-W(00020),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70.94%。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产品:港股互联网ETF(159568)
以上产品风险等级为:中高 (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