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魏薇
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行业深度重塑的背景下,绿城中国2025年上半年还是交出了一份既有韧性、又能体现战略执行力的中期成绩单。
不管是在高能级城市精准拿地,还是靠数字营销降本提效,或是保持高回款和稳健现金流,这些动作都体现出了绿城在逆周期中扎实的运营能力和独特的节奏把握。
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副总裁李骏指出,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为防风险、市场需求由普涨转为分化、行业竞争由规模扩张转为质量的比拼。
但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居民对改善居住的需求以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仍未改变。绿城坚持品质导向、稳健经营,以“有利润的现金流”维持公司良好运转。
从业绩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绿城中国取得收入约533.68亿元,股东应占利润约2.1亿元;总合同销售约1222亿元,其中,自投项目销售约803亿元,权益销售额约539亿元。
营销创新与存量去化
面对市场整体下行压力,绿城从年初就确立了“流速优先、量价平衡”的策略,不硬扛价格,也不盲目甩卖,而是精准把握政策窗口和市场节奏,一手抓首开兑现,一手抓存量去化,在上半年实现了新老项目指标的双重突破。
在首开兑现上,绿城上半年一共推出17个新项目。对于新项目,绿城强调不机械执行原定计划,而是根据竞品和客户反馈,动态校准推盘节奏、供货结构和定价策略,并依托高品质实景示范区及精细化营销,有效传递产品价值,促进快速成交。
针对2021年及以前的库存,绿城中国充分激活项目价值,累计去化190亿,完成率达104%。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盘活管理资源,充分挖潜,精准的统筹调配;二是升级老盘新做,对老项目进行产品和展示优化,提升竞争力,加强跨条线协同;三是加大人员的激励倾斜,推动外引内培专人专岗管理,并将去化成效与管理考核直接挂钩,强化一线团队的动力。
同时,绿城中国积极加码数字营销,力求降低对传统渠道的依赖,实现“去化+降本”的双赢局面。目前,绿城的数字营销占比22.6%,较去年提升10.5个百分点;其费率仅0.7%,预计较中介可节约2.3亿元。如大连燕语春风项目,首开数字营销占比61%,位于6月大连市区网签第一。
李骏表示,绿城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今年的全年经营指标,并且持续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股东的回报能力。
现金流安全与融资优势
绿城始终将现金流管理放在首位。
截至2025年6月30日,绿城银行存款及现金(包括抵押银行存款)约为667.95亿元,为一年内到期借款余额的2.9倍,创历史新高。短债占比为16.3%,较2024年同期末下降6.8pts,创历史新低;期末融资成本3.4%,较2024年同期下降0.5pts。
这背后,是绿城在融资上的发力:
境内融资方面,一级市场发行9期共77.11亿元;中长期限信用债融资成本由3月的4.37%下降到报告期末的3.94%,8月进一步降低至3.27%,创下绿城历史3年期中期票据的利率新低。
截至期末,绿城累计回购公司债券30.6亿元,其中,2025年回购6.3亿元。
境外融资方面,绿城美元债在今年2月“破冰”,成功发行3年期5亿美元优先票据,是2023年2月以来首笔中资地产板块美元债。
期内实现8.02亿美元的境外债务置换,其中债券回购4.52亿美元。同时,其境外债务比重由2024年末的16.4%下降至本期末的15.3%。
高回款支撑投资韧性
回款率维持在96%的高位,是绿城中国上半年业绩的一大亮点。高回款率为绿城的再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报告期内,绿城共新增35宗土地,总建筑面积约355万平方米,可售货值约907亿元,其中88%位于一二线城市。
高回款不仅保障企业稳健运营,也支持了优质项目的获取。近年来,绿城新获项目的平均净利润率较为理想,在抵消部分库存折损的同时,也为未来利润增长提供支撑。
2025年6月30日,绿城共有土地储备项目158个(包括在建及待建),总建筑面积约2724万平方米,其中权益总建筑面积约为1795万平方米;总可售面积约为1817万平方米,权益可售面积约为1181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每平方米约人民币8280元。
高能级城市占比较2024年末进一步提升,一二线城市货值占比约80%,长三角区域占比约64%。
对于下半年的市场趋势,绿城中国执行董事、行政总裁郭佳峰表示,预计下半年整体热度不如上半年,但优质地块仍会维持较高热度,稀缺性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地块值得重点关注和争取。
下半年,绿城下半年的拿地节奏会放缓一些,采取更为谨慎和精准的策略,对项目的要求会更高,确保安全底线。全年拿地的货值目标将根据下半年的销售情况和整个集团现金流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