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绿色金融:从垃圾处理到方案出海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4410阅读 2025-08-30 00:43

Ai快讯 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垃圾已成为蕴藏在城市中的“隐性矿产”。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既考验产业技术能力,也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上海银行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到,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恒环境”)从初创企业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垃圾焚烧设备与技术提供者,以及全球前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运营商,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一。上海银行通过创新绿色金融方案,丰富融资工具和服务场景,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探索与突破。

金融对“长周期、重投入”产业的托举至关重要。每天清晨,垃圾转运车将各个社区、街道的垃圾运往垃圾处理中心。如今,垃圾焚烧方式取代填埋,让垃圾“变废为宝”。走进康恒环境的垃圾焚烧厂区,能看到高耸的烟囱与庞大的炉体,垃圾处理过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涉及环保指标把控和大量设备及维护投入。

垃圾处理中的分拣、焚烧、烟气净化是关键环节,对提升处理效率和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作为重资产企业,康恒环境每个新项目投资巨大。在此情况下,金融支持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以康恒环境宜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上海银行结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为其发放的项目贷款期限长达14年,资金成本较低,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此外,上海银行还设计了组合担保的创新性融资方案,基于子公司康恒修复应收账款账期回笼时间较长的特点,盘活其核心发明专利,采用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基金的组合担保模式,在贴息加持下降低了资金成本,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正从“污染物控制”向“碳减排协同”升级。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意见提出要分类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主体责任和技术路径,提高运转效率。康恒环境大力推广“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模式,如青岛项目利用余热为居民供暖,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项目收益。通过“静脉产业园”模式,整合处理多种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协同处置,降低运营成本。

康恒环境高度重视ESG理念,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运营。在环境方面,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截至2025年6月末,其技术与设备支持全球超300座焚烧厂,在全球投资低碳静脉产业园90座(含12个海外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12万吨,服务人口超1亿人,已投运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584万吨/年。

康恒环境在技术升级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积极推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未来五年计划在海外投资60亿美元,聚焦多个市场,通过“技术+投资+运营”一体化输出打造“小而美”的静脉产业园项目。

上海银行从项目融资、绿色信贷到可持续挂钩贷款等多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康恒环境扩大规模、提升技术、优化运营。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结合上海市建设规划,围绕多方面工作要求提升水平,以打造业内领先、具有鲜明绿色底色的精品银行为目标。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银行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