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9月5日,“601989”(中国重工)正式退出A股舞台,每股股价定格在5.10元。至此,这家承载着中国船舶工业近20年改革历史的上市公司,在完成最后一笔换股交易后终止上市。
时光回溯到1999年,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被分拆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北船”)。彼时,全球造船业由日韩企业主导,中国造船企业处于第三梯队,造船完工量仅占全球的5%,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参与全球分工。南北船以长江为界划分资产,北船侧重舰船装备与配套,南船主攻民用船舶与海洋工程。这种“一分为二”的竞争模式,促使两家企业在散货船、油船等领域就国际订单、技术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展开较量,客观上加速了中国造船业的技术进步。
2008年,海运需求萎缩使航运市场陷入长期低迷,日韩船企靠政府补贴和资本融资持续扩产降价。正筹备上市的中国重工面临全球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但因其手持订单数稳定,2009年12月,中国重工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发行价为7.38元/股,是当时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军工IPO企业,净募资额达143.4亿元。上市后,作为军工背景的大盘蓝筹股,中国重工引入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加速向国际一流舰船装备供应商迈进。而中国重工上市的节点,恰逢中国造船业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年,中国造船业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接订单量超越韩国,跃居全球第一。
然而,全球造船业的周期性特征再次显现。2016年,全球散货船、油船价格下跌,钢材成本上升,民用船毛利率被显著压缩,南北船的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2019年11月,南北船实施战略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上市公司资产整合动作不断。随着业务专业化分工与科研资源的协同应用,中国船舶集团逐步在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邮轮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2024年,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70%以上,技术竞争力带动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2024年9月,一份重磅资产重组预案公布,中国船舶拟以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拉开了全球最大上市船企诞生的序幕。2025年6月,中国船舶迎来新领导胡贤甫接棒董事长,他有着船舶业、财务双背景,成为操盘这场A股最大吸并案的合适人选。当下,他不仅要解决“大船协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要应对国际竞争对中国造船业的冲击。尽管中国造船业在三大核心指标的市场占比持续领先,但在高端市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企业手持的LNG船订单数仍不及韩国的现代重工、三星重工。
近期,全球造船业掀起合并浪潮,韩国最大造船集团HD现代决定合并旗下两大造船子公司,日本造船业龙头企业今治造船也宣布拟控股日本造船联合公司。
中国重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股票定格在了2025年造船业规模竞争的新起点。回顾历史,这个承载着大国重器的市场主体因分而治之而生、借资本之力而兴、随战略整合而变、为产业升级而退,并以另一种形态融入全球造船业的变局中。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