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在破解城乡能源服务不均衡问题上仍需提速。
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截至6月底,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达到97.08%,乡镇覆盖率达到80.02%。在新疆伊犁州,64家3A级及以上景区建成投运280台公共充电设施;湖北随州广水市观音村,村里停车场可供城区市民采摘胭脂红桃时给车充电;宁夏闽宁镇3座110千伏变电站保障新能源输送,17台充电桩实现“村村通”。
充电基础设施“县县全覆盖”的加速推进,得益于政策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布局”。202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提出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2024年,财政部等部门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同时,汽车企业也积极参与,赛力斯、蔚来、理想等汽车企业都在加大充电设施布局。此外,技术创新重新定义县域充电品质,从“慢充为主”到“快慢互补”,从“孤立运行”到“联网调度”,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总充电量达549.23亿千瓦时,“充电焦虑”在县域市场加速缓解。
然而,充电设施“进村”仍面临诸多瓶颈。一是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包括土地成本和电力配套成本;二是布局规划难度大,农村村落分布零散,缺乏专业规划人才和完善规划体系;三是运维管理困难,充电桩分布分散,运维人员路途花费大,且缺乏有效监测和维护机制。
为突破充电桩“下乡”瓶颈,业内人士建议从政策、监管、运维等方面协同发力。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给予企业建设和运营补贴,提供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实施监管创新,建立健全运营监管机制,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强对运营企业监管,建立用户投诉处理机制;创新运维管理模式,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运维效率。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有积极有效的探索。新疆采取“资源整合”策略,加快在大型村镇、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等点位布局充电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新疆电网供电营业区内行政县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乡级覆盖率达98%,村级覆盖率为18%。同时,乡村充电需求特殊性倒逼服务模式创新,多地探索“充电+”多元化商业模式,如配套餐饮零售、结合景区布局、融入文化元素等,提升综合效益。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