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服务:以“球”之名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9.9w阅读 2025-09-12 11:09

文/乐居财经 徐酒眠

“无篮球,不夏天”,正在成为融创服务新的社区传统,连接起邻里、物业和城市伙伴。

9月7日,武汉体育中心篮球公园,2025融创服务全国篮球大赛总决赛在邻里欢呼中落下帷幕。

这场赛事从盛夏走到金秋,历经两个多月、跨越全国9大赛区24座城市、经过了670+支队伍层层激烈角逐,迎来了最后的冠军争夺赛。

经过多轮鏖战,当天来自武汉、西安、佛山、济南的4支成人战队与3支儿童队伍站上决赛赛场。

运球、转身、防守、快攻、上篮,场上选手挥洒汗水;鼓掌、欢呼,加油、喝彩、呐喊,场下观众激情澎湃。最终,济南队力压群雄夺得成人组桂冠,广州队脱颖而出拿下儿童组头筹。

以球会友,这场比赛最重要的收获从来不是最终能否夺冠,而是在携手队友面对挑战顽强拼搏到最后的精神,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总结、成长、变成熟,在竞技冲突中尊重对手、保持谦逊的格局提升。

在奔跑与攻防中,体育精神与邻里温情交织,融创服务员工、业主与城市伙伴们释放活力、升华情谊、拉近距离,将“至善·致美”的服务理念具像化,也为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提供了新范式。

巅峰对决,以球会友同成长

“好球!”延续往届的火热氛围,比赛正式开始,现场热闹非凡。

成人组对决中,球员们奋力拼搏、运球突破、精准投篮、默契配合,上演顽强翻盘与强打反扑。冠军之战武汉队与济南队你追我赶,双方比分一度焦灼,每一次攻防都牵动人心,最终济南队在哨响之前以26:22取胜。

儿童组赛场上,小球员们跑动积极、拼抢认真、团结互助,一招一式尽显朝气与潜力。

以篮球为纽带的竞技与合作精神感染着参赛的队员,蓬勃热烈的氛围也带动了更多人群感受着运动的魅力,场边观众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诚如湖北省体育局篮球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卢南在致辞中所言,融创服务全国篮球大赛为邻里搭建了挥洒激情、增进友谊、追逐梦想的篮球运动平台,这不仅是一场社会文体盛宴,更是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和生动时间,为推动社区篮球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端于社群活动,自2022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融创服务全国篮球大赛已走过了四个盛夏,并不断跨越新高。

不负心中热爱,不负当打时光,2025年融创服务全国篮球大赛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再次升级:

成立篮球名人堂,组织社区线下观赛,逐步打造篮球文化IP;设立“社区运动基金”,为热爱体育运动的业主们提供专项支持,促进健康社区建设。与此同时,在赛场之外开辟竞技+趣味双赛道,组织业主共同参与赛事筹备与策划,打破年龄与身份的界限。

2025年赛事直播观看量近6万、参赛人数约6000人,四年累计吸引3万余名业主参赛。

此外,本届赛事首次引入“共创”模式,从比赛装备到能量补给,联合多家运动品牌和健康生活企业提供专业支持,不仅全面升级赛事体验、丰富活动内涵,也让业主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

赛事落幕,邻里共融情长流

一期一会的热血比赛会落幕,一年一度的睦邻情深相传递。

以篮球为媒,深耕社区文化土壤,融创服务让篮球真正成为跨越年龄、跨越城市的纽带,让邻里之情因运动而更加紧密。

通过比赛搭建交流平台,让来自不同城市的业主相识相知,员工与业主并肩互动,亲子家庭、长者群体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了“有家、有生活、有知己”的活力社区生态,让每一次投篮都传递邻里温度,让每一场比赛都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

本届冠军济南业主篮球队队长吴辛鑫赛后表示:“这次赛事,不仅展现了主办方卓越的组织能力,更传递了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与者”。带着感动与喜悦,他代表球队向主办方赠送了满载诚挚谢意的锦旗。

2022年,首届融创服务全国篮球大赛启动。彼时,尚仅覆盖10座城市,参与业主不到2000人。但2023年,已经覆盖26座城市、吸引近9500人,形成成人与儿童双组别模式、线上与线下一同观赛形式。2024年,这项赛事全面升级,孵化出47个篮球社群,并且获得了体育局的官方背书。

2025年的670余支队伍、9大赛区、24座城市,显然不是这场赛事的终点。

过往四年来播撒下篮球运动的种子,未来必将收获更多业主的支持与热爱,最终培育出一种业主期待的社群文化标签与独特的社区文化生活氛围。

“竞技不仅是竞技,更是真诚,友善,是在拼搏中成长。”让体育竞技成为社区弘扬真善美的舞台,让融创全国四面八方的业主一家亲,和谐社会精神从社区做起。

融创服务始终致力于构建健康、活力、温暖的社区生态,通过篮球等多元社群活动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实现从“服务提供者”向“健康社区生态构建者”的转型。

相关标签:

基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