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密集增聘,交银施罗德刘鹏三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3664阅读 2025-09-18 10:18

9月11日至9月15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密集披露公告,刘鹏管理的三只基金接连增聘基金经理。9月11日,交银施罗德均衡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010936)迎来徐嘉辰;9月15日,先进制造混合(519704)与启明混合(009402)则分别增聘郭若、周珊珊。至此,这三只原本由刘鹏单独执掌的产品悉数改为“共管”模式。

基金经理的密集增补往往引发外界关注:是规模压力下的容量管理,还是风格互补的主动调整?亦或是人事更迭的前奏?结合产品规模、基金经理履历和公司近期的人事布局来看,这一系列动作更像是多重因素推动下的制度性安排。

刘鹏“三只基金”的扩编逻辑

9月11日,均衡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率先宣布增聘徐嘉辰。四天后,先进制造混合与启明混合双双披露人事调整,郭若与周珊珊加入团队。短期内的三连动,使刘鹏管理的产品线从单独管理转向团队共管。

新增基金经理的履历与产品定位具有一定匹配度。徐嘉辰201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主要研究医药和行业轮动,适合均衡类产品的配置思路;郭若同样自2018年起任职,兼管过制造主题基金,研究方向与先进制造混合契合;周珊珊从业超过17年,熟悉混合资产与专户管理,强调仓位和资产配置控制,其加入有助于提升启明混合在波动市况下的稳定性。

规模数据则印证了调整的必要性。截至二季度末,均衡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规模27.8亿元,先进制造混合46.2亿元,启明混合17.2亿元,合计已超90亿元。这一体量足以使单一经理在仓位管理和行业覆盖上承受更大压力。尤其是先进制造混合,持仓集中且行业波动明显,单人管理容易放大净值波动。共管有助于分散压力并降低风险。

业内分析普遍认为,这一安排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容量管理,规模扩大后需要更多经理分担研究与操作;二是风格互补,引入不同专长的经理来降低集中风险;三是人才培养,共管是公司锻炼与储备后续力量的常见方式。至于市场上“离任前兆“的解读,目前没有明确迹象,更合理的理解是内部扩编和结构优化。

公司层面的人事与组织背景

从公司层面看,此次密集调整与管理层节奏相关。2025年6月,交银施罗德完成总经理更替,由袁庆伟接任;2024年8月,董事长职位由张宏良接棒。管理层更迭往往伴随投研与人事体系的再安排,本次“三连动”也处于这一大背景之下。

2025年上半年,交银施罗德净利润4.09亿元,收取管理费10.9亿元;基金收益来源中,股票价差收入达21.36亿元,债券价差收入达33.21亿元,存款利息收入7.14亿元,股息收入9亿元。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公募基金总规模约4689亿元,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2381亿元,行业排名25位。到上半年末,整体规模约4985亿元,较年初的5378亿元略有下滑。权益和混合类产品承受了更大赎回压力,而货币与固收类基金保持稳定,公司的结构逐渐显现“固收稳定、权益承压”的特征。

在这样的环境中,共管成为顺势而为的调整。银行系基金公司常用的“共管+行业组长制”,既可以覆盖更多赛道、减少单一风格的波动,也能在投决机制中引入分工与制衡,降低因个人判断失误带来的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未来几个季度,有三个观察点值得关注:其一,三只基金在季报和年报中的仓位分布与持仓集中度是否出现变化;其二,共管模式下是否明确区分主辅职责或行业分工;其三,公司是否会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产品线,形成更系统的主动权益调整。

一周内的三次人事调整,让刘鹏所管理的产品线从单人执掌转向团队共管。这既是规模扩张和风险控制的现实需要,也是公司人事变动与组织优化的映射。对交银施罗德而言,这是一次主动权益管理上的制度性调整,未来能否在稳定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决定其在权益市场下一轮周期中的竞争力。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