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期,生猪产业内部联合频繁,目标直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起业内合作案例。
日前,首农股份与Genus plc组建合资公司,首农股份持股51%,Genus持股49%,旨在强化PIC®中国在本土化运营、种猪育种与疫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尤其聚焦猪蓝耳病防控与抗病种猪商业化推广。首农股份有动物育种业务,Genus plc核心竞争力在于育种动物品系及品种改良生物技术。首农股份相关负责人称,PIC®种猪育种与抗蓝耳技术将提升中国猪肉生产效率。
今年5月,新五丰与法国科普利信拟成立合资公司开展联合育种项目,新五丰占股51%,科普利信占股49%,可引入优秀法系种猪提升种猪性能。牧原股份与托佩克公司合作的种猪核心场去年已开工,结合双方优势培育优良种猪。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高级分析师徐洪志表示,我国生猪行业长板在养殖,育种是最薄弱环节,过去“引种—退化—再引种”模式无法解决育种体系薄弱问题,本土巨头联合育种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行业人士认为,此类联姻对生猪养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除育种合作外,其他领域合作也不少。今年6月,越秀农牧与钱大妈集团签署生猪订单养殖合作协议,聚焦广东市场,整合从养殖到生鲜配送全链条品质管控。4月,叮咚买菜与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布局黑猪产业。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这类融合可打破产业链壁垒,实现无缝对接,提高产业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借助零售端优势实现品牌化经营。徐洪志指出,众多合作有利于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效率、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但实际效果取决于行业形势和企业实操水平。
当前,猪企合作频繁源于行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节点。9月16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邀请25家头部企业讨论能繁母猪产能控制问题,我国养殖行业存在周期性波动,还需警惕生物防控风险和环保成本压力,行业进入微利阶段。
徐洪志认为,生猪养殖企业需下沉到产业链末端,以需求驱动生产,若能走通将带来生猪产业革命性变化。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2021年的53%升至2024年近70%,但规模化趋势也引发争议。
原民盟南充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李明全建议积极发展农户散户养猪,提倡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推广“公司 + 农户”形式。徐洪志指出,与美国相比我国规模化水平提升空间大,但要注意垄断、生物安全和系统脆弱性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政策要求淘汰低效产能,未来竞争看质量,散养户会继续退出,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可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头部企业应发挥优势做好产业链组织者,中小养殖企业可选择差异化养殖或与头部猪企合作,不同主体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业态。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