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创新型经济的“晴雨表”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6092阅读 2025-09-20 07:06

Ai快讯 今年10月,创业板将迎来开市16周年。经过十余年发展,创业板已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观察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截至目前,创业板已有13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汇聚了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行业龙头。它不再只是简单的企业上市融资平台,更承载着培育新经济动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重要使命。

业绩增速方面,创业板稳居A股前列,新兴产业成为增长主引擎。今年上半年,1384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9.03%;合计净利润1505.42亿元,平均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11.18%;合计扣非后净利润1309.25亿元,平均扣非后净利润0.95亿元,同比增长11.80%,三项核心指标增速均位居A股各板块前列。其中,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表现亮眼,彰显了创业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

研发强度上,创业板领跑市场,助力企业突破“卡脖子”瓶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整体研发强度达4.89%,高于全市场的2.33%,仅次于科创板。如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从“跟跑”迈向“领跑”;迈瑞医疗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实现关键产品技术自主可控,打破国际巨头长期垄断。

海外营收方面,创业板增速翻番,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创业板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1.26%,显著高于国内营收增速,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出口占比持续攀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推动我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为创业板长期增长开辟新空间。

然而,创业板发展中仍存在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经营层面,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单一,94家公司上半年资产负债率超70%,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链层面,上游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不足,部分企业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依赖进口;创新生态层面,研发资源集中于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滞后,产学研协同机制未打通;市场治理层面,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违规担保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以制度创新激活创业板潜能。发行上市环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权重,推动创业板与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资本运作方面,简化再融资流程,鼓励并购重组;交易机制上,引入多元化工具,优化限售股解禁安排,引导长期资本入市;创新支持层面,强化税收优惠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共建研发平台;监管层面,完善信息披露规则,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

十余年来,创业板已从资本市场“先行先试”试验田成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平台。随着改革举措落地,创业板将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动能。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