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AI+创新药或成中国超车契机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5.8w阅读 2025-09-20 16:14

Ai快讯 中新网北京9月20日电 在医药行业,AI与创新药的深度融合正改写着行业底层逻辑。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效率的彻底颠覆,让人们关注中国是否能在这条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新药研发向来有着“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性,过去人们常用“10年时间,10亿投入,10%的成功率”来概括其艰难。这不仅让罕见病患者在漫长等待中失去希望,也将中小药企挡在创新门外。但近年来,AI技术与药物研发的深度融合有望打破这一困境。

诺华药品开发部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施睿明表示,从研发角度看,AI能助力更好的分子药物设计、找到更好的靶标,还能缩短药物从研发到患者使用的周期。在诺华,AI的应用贯穿药物研发从设计到执行以及汇报临床试验结果等流程。

剂泰科技人工智能创新负责人王恺以药物递送为例,指出脂质体筛选合适脂质材料实现高效包封药物是个难题,传统方式探索巨大的脂质设计和配方空间成本高昂,而AI既能提供探索机会,又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以说,AI利用海量数据分析优势,颠覆了过去“大海捞针”“盲人摸象”的研发过程。

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预计2024 - 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3.58万亿元,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国际上,制药巨头的AI军备竞赛已白热化。而在中国,恒瑞等头部医药企业不断开拓AI药物研发平台,深度智耀、晶泰科技、剂泰科技等企业崛起。研究数据预计,2025 - 2028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将由12.1亿元增至58.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8.3%。

剂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赖才达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过去二十年形成了极其完备的生态圈和供应链,有大量CDMO企业压低了成本。今年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也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完备的供应链、交叉领域的人才储备和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推动中国AI制药快速发展。

然而,考验企业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商业闭环。近年来,跨国药企掀起对中国创新药的“扫货热潮”。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 out交易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越来越多跨国企业购买中国AI药物的研发授权,如晶泰科技与DoveTree达成近60亿美元的管线合作签约,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最高达53亿美元的合作。

日前,剂泰科技发布自主研发的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赖才达表示商业化路径要产品先行,通过临床突破带动商业价值,创造患者价值以提升品牌经济价值。未来,国内AI制药企业将研发管线推进至商业化阶段是“终极大考”,相信中国企业能在这一过程中从“追随者”跃升为全球创新的“领跑者”。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