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见习记者 钟凯 广州报道
今年8月25日,万科在内部中期工作会议上宣布启动组织大变革,市场旋即对这家身处低谷的龙头房企投来关注。不到一个月,官网悄然刷新,宣告改革已实质落地。
9月17日,万科集团官网显示,该公司沿用六年的“集团总部、事业集团(BG)、事业单元(BU)”组织体系正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扁平的“集团总部、地区公司、事业部”组织新模式。考虑到早在一年前区域公司就逐渐被架空,如今的官宣更像是走完最后一道流程。
架构调整也是此番改革的核心。具体而言,新的组织架构中,集团总部设置董事会办公室、集团办公室/党群工作室,以及审计监察中心等11个中心职能;原有的区域层级全部取消,合并成为16个城市总公司;物业、办公、商业等业务基本得到保留,只是商业事业部、酒店与度假事业部合并为“商业与酒店事业部”,因此事业部数量从9个降至8个。
▲资料来源:万科集团官网披露信息整理
财新报道指出,“集团总部”将被定位为万科的风险控制、战略运营、资产价值及科技创新等功能中枢,负责制定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决策日常经营管理、实施各类风险管控等;“地区公司”定位为一线业务的协调与执行中枢,聚焦地产开发业务,并统筹协调属地内的经营服务类业务;“事业部”定位为万科经营服务类业务的专业运营中枢,负责公司各类经营服务业务的日常经营管理,并输出轻资产的运营能力。
对于万科而言,这场组织扁平化的变革,最重要的调整当属取消区域公司。
区域公司是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早在2010年万科成为千亿房企时,郁亮就曾表示,万科会将金字塔压扁变成扁平化的架构,会把更多力量往区域和一线倾斜。当时这位年轻的万科舵手声称,接下来将充分放权给全国四个区域,让它们变成“承担经营管理责任的事业部”。
自此以后,万科各区域在发展房地产业务之余,都纷纷朝多元化转型方向展开探索,包括上海区域的“热带雨林”模式,北京区域的“6+X”战略,以及广深区域的“八爪鱼”战略等。同时在2018年“宝万之争”结束后,万科推进去中心化、蜂窝式、扁平而动态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一线的自主权力。2020年及2021年,万科还在原有南方、上海、北方、中西部四大区域的基础上,新成立西北区域、东北区域。
而随着房地产逐渐进入下行期,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也会令企业无法及时调整方向。2021年,万科出现上市31年以来第三次净利润下滑的情况。对此,郁亮在业绩会上致歉并反思称,在管理方面存在离散度大的问题,万科过去采取充分授权、分布式的机制,在市场变化时容易参差不齐,拉低整体表现,并且多赛道同时探索的成本超出预期。
《星岛》记者了解,在这一期间,万科实际上已经采取措施,包括重组“开发经营本部”,负责全面统筹管理七大区域的地产开发业务。2024年10月,万科再次对开发经营本部进行调整,如区域公司只设置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业务职能,不再设置后台保障职能;以及上海、广佛公司被开发经营本部收归直管等。
但相对于外部形势的变化速度,万科的调整显然是不够坚决甚至迟缓的。直到今年1月,深铁管理层全面接管万科战略决策权,调整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进入下半年,市场就传言,万科将进行组织机构调整,随后两个月传言兑现。深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强势推进并完成了郁亮此前筹备许久的变革。
深铁对万科的调整并非个案,近两年间包括中交地产、中国金茂、招商蛇口等房企都已先后裁撤全部区域公司,华润也计划继续弱化区域职能。这本质上是压减企业的管理层级,扁平化既可以提高决策和运营效率,也可以减少成本支出,是下行时期房企降本增效的重要选择。
只不过,万科曾是房地产行业“明星经理人”的摇篮,也是区域公司话语权最盛的房企之一。这类企业与职业经理人,曾共同撑起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如今我们为这样的结局唏嘘,实则在向那个已然逝去的时代遥遥作别。
目前,万科原来的区首大多已转任新职,比如原西南区域首席合伙人李嵬转任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原华东区域首席合伙人吴镝转任首席营销官,原万科南方区域首席合伙人则担任广佛公司总经理。他们的角色重塑,又何尝不是在为万科的改革化险探路。
来源:星岛环球网
相关标签:
港股动态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