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民生合并涉造假,投行业绩增速待察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7593阅读 2025-10-08 11:37

Ai快讯 近日,国联民生(601456.SH)公告称,民生证券现有投资银行项目自9月23日起迁移并入国联民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曾用名:华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民生证券作为保荐机构仍在进行中的IPO和再融资项目合计达15单。此前,国联证券通过全资子公司华英证券开展投行业务,民生证券是一家投行业务特色鲜明的中型券商,双方合并后能否在投行业务上发挥协同效应,备受市场关注。

近年来,头部机构加速吞并扩张,中小券商抱团取暖,行业集中度正以加速度提升。国联证券并购民生证券的案例曾被奉为范本,295亿元的交易对价,一举填补了国联在投行业务的短板,被解读为“新国九条”后券商做强做大的标杆实践之一。2025年上半年,并表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实现营收40.11亿元,同比增长269.4%;同期,归母净利润11.27亿元,增速暴涨1185.19%。

然而,暴涨的业绩却难以掩盖合规的风险。近期,国联民生正在整合的投行业务牵涉龙力生物的虚假陈述案引发市场关注,也令外界进一步审视其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效果。

2025年8月,山东济南中院对一桩跨越五年的证券虚假陈述案作出一审判决,1618名投资者获赔超2.7亿元,国联民生旗下子公司国联民生证券承销保荐需在5%范围内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涉及金额约1382万元。该事件始于2011年,华英证券是龙力生物上市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2011年7月,龙力生物成功登陆深交所,但其财务造假的裂痕在2018年初开始显现。2020年4月,证监会揭露其2015 - 2017年上半年系统性造假,累计虚增利润超5.8亿元,虚减负债最高达29亿余元。2020年7月15日,“龙力退”正式摘牌。随后,1600余名投资者将相关方诉至法院。诉讼期间,原华英证券更名为“国联民生承销保荐”。济南中院判决体现了“追首恶、压实看门人责任”与“过责相当”的平衡,将国联民生承销保荐责任比例限定在5%,低于审计机构的30%。国联民生表示公司财务状况稳健,该事项不会对利润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案件最终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华英证券与民生证券的相关合规风险都不容忽视。2024年华英证券IPO保荐项目共4起,已全数撤回,撤否率达100%。近年来,民生证券多次因保荐项目违规收到监管函。2024年末收到三次监管警示;今年2月因债券业务内控不完善等被责令改正;4月因迪嘉药业项目保荐违规被深交所书面警示;5 - 6月因北交所项目未勤勉尽责被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在投行执业质量评级方面,民生证券自2023年起已连续两年被中证协评为C类,去年有29家IPO项目主动撤回,撤否率超60%。此外,江苏证监局6月指出公司存在重大事项未报告等问题。

从业绩来看,2025年上半年,国联民生证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亮眼,但业务结构失衡。自营业务16.87亿元营收同比暴涨14052.11%,贡献超四成营收份额,主要得益于二季度以来的市场上升行情,不过这种“靠天吃饭”的增长模式在2024年已显露出不确定性。同期,部分业务收入下滑,其他业务下滑幅度高达50.64%,投资管理业务下滑8.23%。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因上半年A股市场行情转暖大增。公司中报提及要培育“并购重组业务”为新增长点,但在投行执业质量连续两年被评为C类的背景下,还需拿出更多让市场信服的依据。上半年并表后的投行业务虽同比增长超2.1倍,但体量偏小,行业排名第八位,与第一名中信证券差距巨大。

此外,国联民生并购完成后还面临整合难题与战略延续性挑战。2025年8月初,国联民生敲定新一届核心领导班子,高管团队中近一半来自原民生证券。原国联证券无锡总部与民生证券原注册地上海形成拆分架构,自营与研究业务归无锡总部,投行业务纳入子公司国联民生保荐承销留在上海。原国联系的华英证券2024年IPO撤否率达100%,民生证券的股权承销优势在新架构下如何拓展,考验着整合后的管理层智慧。合并后国联民生提出聚焦“产业投行”战略,但新管理层来自不同机构,在业务优先级、风险偏好等方面仍需时间磨合。这道整合难题不仅考验着国联民生的新一届管理层,更拷问着所有逐浪并购的券商们。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