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2025年10月9日消息,港交所或将迎来另一家A+H股公司。据港交所官网披露,东鹏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是继其在今年4月3日递表失效之后的再一次递表,这家早在2021年就登陆A股的中国功能饮料龙头,再次向A+H股双平台架构发起冲击。
对于此次上市,东鹏饮料表示,本次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探索潜在投资和并购机会;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持续实现产品品类拓展等。
截至9日收盘,东鹏饮料报收301.51元,微跌0.75%,总市值为1567.89亿元。
东鹏饮料起家于广东,2003年9月完成国有企业向民营股份制企业改制,2021年5月在上交所敲钟上市。上市以来,其业绩一直呈稳步上涨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分别为85.05亿元、112.63亿元、158.39亿元,同比增长21.89%、32.42%、40.6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1亿元、20.40亿元、33.27亿元,同比增长20.75%、41.60%、63.09%。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此外,该公司毛利率也逐年稳步上升,2022 - 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1.6%、42.3%、44.1%,2025年上半年为44.4%。
不过,东鹏饮料经营仍存在明显短板。在产品结构上,长期依赖核心大单品“东鹏特饮”,招股书披露,2022 - 2024年其收入占比虽从96.6%降至84%,但仍超八成。虽通过“补水啦”电解质饮料等拓展多元产品,后者已成为十亿级单品,但其营收贡献远不及能量饮料。同时,东鹏饮料近年的销售费用呈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分别达14.49亿元、19.56亿元、26.81亿元,同比增速从5.91%逐年攀升至37.09%,营收占比在17%左右,三年累计支出超过60亿元。此外,区域布局上存在全国化不足问题。据其最新财报披露的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东地区营收25.46亿元,贡献23.72%,广东、华东、华中三区域合计贡献超五成收入,区域集中度较高。
东鹏饮料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资本动作频繁,从早期融资到股东减持、高额分红,再到进军港股的波折,始终处于市场关注焦点。据财联社创投通消息,东鹏饮料2021年A股上市前曾获加华资本的3.5亿元战略轮融资。《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年报发现,加华资本旗下北京君正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2021年5月公司上市时,持有3600万股,持股比例9%,为当时最大外部股东。解禁后,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动作密集。2022年5月至2025年2月,东鹏饮料累计发布7次减持公告。其中君正投资自2022年起完成四轮减持,截至2024年底累计套现超40亿元。2025年其清仓意图明显:一季度减持731.16万股,持股降至710.42万股;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持股再减近200万股至518.27万股,持股比例仅1%。除机构外,管理层也曾计划大额减持。2023年5月30日公告显示,蔡运生、李达文等9位董监高,及鲲鹏投资、东鹏远道等4家投资企业,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合计减持不超3574.15万股,占总股本8.94%。
与减持并行的是“豪横”分红。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拟每股派现2.5元,分红总额13亿元,这是其上市后的第六次分红。此前5次派现累计约40亿元,上市以来分红总额已超53亿元。
股权结构方面,2025年半年报显示,创始人林木勤持股49.74%,为第一大股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9.9%;林木港、林戴钦各持股5.22%;瑞昌市鲲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5.06%。
值得注意的是,东鹏饮料进军港股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此前,该公司曾被证监会要求补充材料。据证监会官网消息,2025年4月25日至5月9日期间,证监会要求其补充多方面材料:说明公司及子公司经营范围是否涉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领域、是否符合外资政策;因涉及酒的生产销售,需明确是否从事白酒业务及详情;披露网站、App等产品的用户信息规模、数据使用情况及个人信息保护措施;说明境内募投项目的审批备案进展等情况,多项要求为其港股上市增添了考验。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