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建“药械友好城”,国产新药问世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712阅读 2025-10-13 06:58

Ai快讯 近日,上海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在胃癌围手术期Ⅲ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支持提前申报上市,这也是全球首个胃癌围手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这一突破,是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实力日益提升的生动体现。

“十四五”期间,上海积极打造“全球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凭借政策、人才、临床资源、金融资本以及产业创新生态等优势,吸引全球人才和企业来沪发展。今天,以“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在张江开幕。国际科技大奖得主、国内外院士、数百位学术界和临床医疗专家,以及千余位知名药企、投资机构、生态服务伙伴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蓝图。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4%。今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0000亿元。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2021年至今年9月,上海获批国产1类创新药30个,占全国17%;其中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有4款产品上市,占全国57%;获批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占全国20%。

今年获批的国产1类创新药中,银诺医药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备受关注。它是全球第四款、我国首款原研上市的人源长效GLP - 1(胰高血糖素样肽 - 1)受体激动剂,在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方面优势显著,有望在全球市场展现中国创新药的竞争力。该企业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政府加速审批政策支持下发展迅速,依苏帕格鲁肽α上市后入选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目前已进入42家上海医院。市政府办公厅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新优药械”产品进院提速,截至今年8月,196种产品已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产品目录。

“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实现从“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全球输出”的战略转型,构建起全方位出海体系。在创新药成果对外授权方面,上海企业领跑全国,2024年达成对外授权交易38起,总金额为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今年1 - 8月,已有37起,总金额为188.1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和铂医药截至今年6月共达成17起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100亿美元,其Harbour Mice研发平台为对外授权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外,上海生物医药出海方式还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创新药械海外注册。2021 - 2024年,上海医院牵头或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达1486项,今年1 - 8月新增202项。2021年以来,已有9款沪研药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一批创新医疗器械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复宏汉霖的生物药出海已进入2.0时代,在研的PD - L1抗体偶联药物已启动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

随着大模型兴起,越来越多的Biotech公司需要人工智能赋能。和铂医药正在布局AI药物研发平台,计划本月发布抗体大语言模型,并与上海市属国资基金洽谈共建“AI + 制药”孵化器。风险资本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上海设立总规模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国资母基金等综合性基金也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投资方向,还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并购基金。2021 -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累计融资2383.72亿元,发生融资事件1494起,金额和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展望“十五五”,上海市科委表示,上海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优化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推动创新全链条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