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的突发升级与快速缓和也让原本波澜不惊的港股市场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从机构观点看:当前市场虽再现4月博弈场景,但整体恐慌程度有限。
然而,港股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高估值、高浮盈板块面临获利了结压力,资金向防御性方向的再平衡或推动风格快速轮动,预计将驱动港股阶段呈现出“低恐慌-高波动-快切换”的组合。
而从指数上看,昨日(10月15日),恒生指数重挫 448 点(跌幅 1.7%),收于 25,441 点,早盘一度反弹,但最终尾盘跳水,录得连续第七个交易日下跌,创下数月以来最长跌势。市场信心脆弱,避险情绪蔓延。
恒生指数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10.15
但从资金方面看,被称作“聪明钱”的机构资金却并未因此而感到恐慌,南向资金逆市加仓幅度不降反增。10月13日当天,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超过198.04亿港元,创下8月5日以来南向资金最大净买入规模。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1985.67亿港元,续创年度净流入额历史新高。在南向资金大幅流入的带动下,港股市场表现亮眼。
为何当前资金依旧对港股青睐有加?
首先从走势来看,港股的“七连阴”更多反映了资金流与政策预期的错位——基本面未显著恶化,但资本面承压明显。 短期来看,若上述三重压力不缓解,恒指可能仍会震荡探底。此类短期利空并不会对整体向上呃呃基本面有质的影响,10月15日港股的触底反弹也似乎说明了这点。
其次,港股经历了前几日的调整,当前港股估值已回落至9月中旬水平从全球资产估值看,目前港股的估值优势依旧明显。数据显示当前恒生指数的估值仅为11.53倍(PE-TTM),对比美股、A股主流指数,其估值处于低位。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截至:2025.10.15
不同投资者策略:
风险偏好较低者宜以防御为核心,风险偏好均衡者可采取杠铃策略,在防御性(高股息等)、成长性(科技等)与反脆弱性(自主可控等)资产之间动态平衡,风险偏好较高者则可把握市场情绪驱动的超跌机会,适时布局。
从防守端看,港股通高股息回报特征相对较为稳健;高股息精选因加入质量因子呈现牛市偏强、熊市偏弱的特点,与其他高股息指数几乎负相关;恒生高股息长期回报垫底,波动最大,但近一年回报领先,似有均值回归趋势。代表基金:汇添富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513820.SH)、国泰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ETF(159331)。
从进攻端看, 恒生科技呈现“硬科技+互联网”的均衡布局。互联网行业占比约47%,半导体、新能源车、消费电子等占比合计超34%。代表基金: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513130)
港股通科技的行业覆盖更广,呈现“硬科技+互联网+创新药”的更为均衡的布局,以“成长性”为核心筛选标准。其成分股中,生物科技、新能源设备等新兴领域占比约30%,且要求企业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10%或研发占比超5%。这种设计使其在医疗科技、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布局更早。代表基金: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513980)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与中国互联网指数有点类似,没有半导体及硬件等“硬科技”,但成分股权重相对分散,前三大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及小米,合计占约45%。易方达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513040)
招商证券在《港股四季度策略报告》指出,短期来看,四季度先抑后扬。在缺乏增量利好的情况下,港股可能延续震荡态势。而后续边际利好因素有望累积,驱动港股上涨:以AI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业蓬勃发展,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强化,有利于外资流入港股。结构上,继续重点推荐科技/AI及互联网、有色金属等方向。
该机构认为,中长期展望更为乐观。随着供需格局改善,中国经济周期有望迎来景气拐点。科技产业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将逐步转化为企业盈利,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后,中美政策“双宽松”共振,南向资金和外资将持续流入。未来基本面改善,盈利预期上修叠加估值修复将驱动港股中长期上行,呈现慢牛趋势。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