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上市猪企业绩爆发,隐忧不可轻视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2w阅读 2025-10-17 08:10

Ai快讯 期货日报消息,2025年上半年,生猪养殖行业在成本下行和养殖技术提升的双重利好下,业绩表现十分亮眼。从多家上市猪企此前披露的半年报来看,行业整体呈现“量增利更增”的特点,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净利润同比暴增逾1000%。同时,降本增效仍是行业主基调,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负债率逐步优化等特征也较为明显。多位分析人士指出,猪企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成本控制能力提升,但行业也面临规模扩张与资金链平衡的挑战。

进入三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上市猪企整体呈现“销售增长、收入下降”特征。以“猪茅”牧原股份为例,9月销售商品猪557.3万头,同比增长11.05%;销售均价跌至12.88元/公斤,同比下降30.94%;销售收入为90.66亿元,同比下降22.46%。

营收方面分化明显。2025年上半年生猪养殖业务收入,牧原股份以超750亿元的营收规模稳居行业榜首,温氏股份位列第二,营收约327亿元,新希望(144亿元)与海大集团(97亿元)分列第三、第四位,其余上市猪企生猪养殖业务营收均未突破50亿元。企业盈利水平高度依赖成本控制能力,牧原股份、巨星农牧、温氏股份、神农集团等企业凭借精细化管理和战略调整,将成本优化至行业领先水平,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150%。

此外,2025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出栏量大幅提升。24家上市猪企累计销售生猪1.09亿头,同比增长31.95%,增速明显加快,“以量补价”策略成效显著。

尽管上半年生猪产能释放致猪价走低,但自繁自养模式实现持续盈利。中信建投期货养殖分析师魏鑫表示,一是猪价稳定维持在13 - 16元/公斤,二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生猪养殖成本从2024年的14元/公斤降至12元/公斤,部分企业单月养殖成本甚至低于12元/公斤,抵消了猪价回落影响,且仔猪价格较高,自繁自养模式成本优势更明显。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认为,上半年生猪养殖盈利还受供需阶段性错配驱动。2025年春节前养殖场对行情悲观预期致出栏进度提前,上半年供应压力释放,同时养殖户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使供应后移,猪价“淡季不淡”,支撑上半年猪价表现超预期。

整体来看,上半年上市猪企“量增利更增”。据不完全统计,22家上市猪企中有18家实现盈利,合计盈利200.4亿元,16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正信期货高级分析师李莉称,牧原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1169.77%,得益于出栏量大幅增加和成本快速下移,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出栏摊薄固定成本,结合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形成“量增—降本—增利”良性循环。魏鑫表示,猪企“量增利更增”核心驱动力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提升,出栏量提升且养殖成本下降支撑了利润。

然而,规模化发展下,高负债率仍是行业风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26家上市猪企总负债为3975.2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30%,较2024年同期下降5.68个百分点,但风险仍存。天域生物、新五丰、金新农、龙大美食等4家企业负债率高于70%,天邦食品、新希望、唐人神、巨星农牧、大北农等5家企业负债率维持在65%左右高位。

魏鑫认为,生猪养殖行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需重视提升生产效率,保证现金流安全、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是更健康的发展方向。李莉建议,猪企可根据行业政策、猪周期及自身生产成本等因素动态调整负债与扩张节奏。头部企业可通过“低成本—高盈利—降负债”正循环增强抗风险能力,高负债企业应聚焦“控投资 + 提效率”,低负债企业可在市场回暖时适度提升负债率捕捉扩张机遇。王祖力提醒,养殖场户在行业盈利期要保持冷静理性,关注产能快速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密切关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月度监测预警信息调整生产经营决策,大型养殖企业集团应适度控制产能扩张步伐,承担社会责任,适度调减产能。

展望四季度,多位受访者预计生猪价格偏弱震荡。魏鑫表示,下半年供应增长使生猪价格承压,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头部企业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竞争和效率竞争,养殖企业应理解政策意图、调整战略,强化养殖端技术能力,增强抵抗风险能力。王祖力称,四季度生猪市场供应总体增长,需求方面,随着天气转凉及元旦、春节临近,猪肉消费进入旺季,排除疫病等不确定因素,春节前市场供需双增,价格总体平稳,无大幅波动基础。李莉认为,政策调控精准度提升将缓解供应压力,今年相关部门5月下旬启动生猪行业降重去产能行动,政策调控持续性有望缩短压力期,缓解猪价下行压力。

对于养殖行业新趋势,李莉指出,仔猪供需、期现联动与政策精准调控三方面值得关注。仔猪供需对猪价指引作用增强,规模化养殖使大规模养殖主体在前端环节占比大幅提升;期货与现货联动性显著提升,产业资金主导的套保行为强化期现联动,使期货远月合约定价围绕成本运行,近月合约抗跌性强,市场预期趋于理性;政策调控精准度不断提高,监管部门全面掌握行业动态,准确数据引导提高政策调控效果。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