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终结15个月空窗期,西安银行张成喆任职行长获核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4796阅读 2025-10-20 11:07

近日,西北首家A股上市城商行西安银行(600928)发布公告,披露公司已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出具的任职资格批复——张成喆先生担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行长的任职资格正式获批。

这则简短的公告,为这家扎根西北的城商行画上了自2024年7月以来长达15个月的行长职位空缺句号。

时间回溯至2024年春末,西安银行的治理结构调整已悄然启动。当年4月,时任行长梁邦海在董事会会议上迎来职务变动:经全体董事表决通过,他被选举为公司新任董事长。

依据《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中“董事长与行长不得由同一人长期兼任”的监管要求,梁邦海在当选董事长的同时,同步提交了行长职务辞呈。

不过,由于彼时其董事长任职资格尚未完成监管核准流程,为保障日常经营不受影响,他仍需暂时履行行长职责;直至2024年7月12日,陕西金融监管局正式出具董事长任职批复,梁邦海才彻底卸任行长一职,董事会随即决定由其在新任行长到岗前列席行长办公会,代为履行日常管理职责。

当时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场“代行职责”会演变成长达15个月的管理空窗。根据监管规定,银行董事长临时兼任行长的过渡期,常规情况下不得超过6个月,即便因高管选聘难度大等特殊情况申请延期,经监管部门批准后也不得超过1年。而西安银行的行长空窗期远超这一标准,背后是一段密集的高管团队动荡。

2024年6月,西安银行便遭遇管理层损失:在该行任职超10年的时任副行长狄浩,因突发疾病离世。同年12月,另一位副行长黄长松也因监管政策提出辞职——按照城商行高管“7年轮岗红线”要求,黄长松自2017年起担任副行长,恰好触及单一岗位任职时长上限。

进入2025年,高管变动的节奏并未放缓。5月中旬,西安银行突然发布公告,称副行长管辉与行长助理王星因“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同日离职。这两位高管的离开更具特殊性:他们是2023年初西安银行通过市场化选聘,从股份制银行引进的专业人才,入职时被寄予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零售业务体系的厚望,然而仅两年便匆匆离任。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西安银行核心管理团队从2023年“一正六副”的完整配置,缩水至仅剩3名副行长,部分业务条线甚至出现“临时负责人代岗”的情况。

漫长的空窗期,也给西安银行的治理与经营带来了切实挑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职权集中”问题: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间,梁邦海同时兼任董事长、代行长、党委书记、董事会秘书四项核心职务,这种“四职合一”的状态持续了8个月,直到2025年3月外部选聘的魏海燕接任董事会秘书,才打破这一不符合治理规范的局面。

如今,随着张成喆的任职资格获批,这场持续许久的“补位”终于落下帷幕。对于西安银行而言,选择张成喆并非偶然——这位“元老级”高管自2016年8月便加入该行,恰逢西安银行筹备A股上市的关键阶段,全程参与了IPO申报、路演、挂牌等核心工作,对银行的发展脉络与业务体系极为熟悉。

从履历来看,张成喆的资质也贴合行长岗位需求:1967年9月出生的他,拥有中国国籍、硕士研究生学历与经济师职称,早年扎根分支机构,历任钟楼支行办公室主任、城北支行副总经理、城东支行总经理等职,积累了扎实的一线业务研判与分支机构管理经验;此后工作重心转向总行核心业务部门,先后担任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及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在业务规划与统筹方面能力突出;担任碑林支行总经理期间,他还承担起战略性拓展重任,负责异地分行筹建办公室工作,并以首任行长身份成功组建、领导宝鸡分行。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半年报,张成喆持有西安银行23.88万股股份,是目前高管团队中持股数量最多的成员——这一持股情况,从侧面体现出他与银行长期发展的利益绑定。

回顾张成喆的任职流程,2025年7月28日,西安银行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全体董事一致同意提名他为行长候选人;随后公司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提交任职资格申请材料;经过近3个月的材料审核、现场问询与沟通,最终在10月中旬拿到监管批复。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