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日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正式官宣,已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eSIM(嵌入式SIM卡)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批复许可,并全面上线eSIM手机业务。这标志着我国eSIM技术正式突破智能穿戴、物联网设备领域,迈入手机端商用新阶段,也为eSIM产业链带来新的增长契机。
中国信通院2025年4月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eSIM芯片出货量已达4.46亿,涵盖智能手机、车载等多类产品。GSMA Intelligence更是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10亿,2030年将增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四分之三。在此背景下,eSIM产业链中的芯片设计、封测、终端制造及配套材料企业,将迎来技术落地与市场扩张的发展机遇,推动通信行业供应链优化。
eSIM技术的核心在于嵌入式通用集成电路卡(eUICC)芯片。它采用远程SIM配置机制,支持OTA(空中下载技术)下载和切换运营商配置文件,无需物理干预。其安全性、远程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用户体验,也成为产业链率先受益的环节。
早期eUICC芯片市场主要由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国外企业主导,但近年来,国内企业加速技术攻关,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在eSIM芯片设计领域,国内已涌现出紫光同芯、华大电子等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今年9月22日,华大电子官网发文称,公司与全球领先的eSIM服务商Valid联合宣布,双方共同开发的SGP.22V2.5 eSIM操作系统(OS)已全面通过GSMA eUICC Security Assurance(eSA)认证。10月14日,紫光国微在互动平台表示,作为国内首家实现eSIM全球商用的芯片商,公司已成功推出并量产多款符合GSMA及国内通信标准的eSIM产品,并针对“AI + 5G + eSIM”融合应用新场景完成了技术布局与产品储备。
此次三大运营商重启eSIM商用试验,将直接拉动eUICC芯片需求增长。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eSIM技术累计用户达362万户,其中智能手表用户占比90%。
蚀刻引线框架是eSIM芯片封装的关键材料。开源证券研报指出,蚀刻引线框架国产替代空间广阔,eSIM应用提速或将贡献新增量。据Juniper Research测算,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至2026年的1.95亿,将带动蚀刻引线框架需求增长。
10月17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新恒汇证券部相关人士介绍,公司业务涵盖eSIM封装材料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现有物联网eSIM封测技术可适配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消费电子、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康强电子聚焦高精密蚀刻工艺,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偏上游,暂无直接针对eSIM终端应用的业务。
中国信通院指出,WLCSP(晶圆级芯片级封装)封装工艺作为eSIM芯片小型化的关键技术,推动设备厂商加速技术迭代。目前苹果、三星等国际终端厂商已采用该工艺生产eUICC芯片,国内普遍采用嵌入式封装,随着eSIM手机商用,其相关封装测试技术与方案有望迎来应用机遇。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将在eSIM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供应链企业而言,那些提前布局技术研发、深度绑定终端与运营商的企业,有望在eSIM产业发展中获得优势。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