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市场重整:资金方清退高定价调利率上限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2w阅读 2025-10-21 06:42

Ai快讯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自被业内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实施半月有余,一场深刻而广泛的调整已席卷助贷行业,市场新格局轮廓初现。


机构白名单陆续面世

互联网助贷业务参与方通常包括平台、资金方、增信机构,银行作为资金方,按常见模式参与助贷。按照助贷新规,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9月以来,各类银行、消金公司陆续公布合作机构名单。

记者梳理发现,蚂蚁、京东、抖音、美团、滴滴等平台及关联融资担保公司,还有金融科技公司乐信、奇富科技等旗下项目和相关担保公司是白名单上的常客。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巨头业务布局全、合规性强,受资金方青睐。股份行互联网贷款业务人士表示,白名单会根据业务实际调整。部分资金方按项目归类公示白名单,截至10月20日,部分中小银行尚未披露,一些银行未参与助贷业务或持观望态度,确定白名单需清理过往业务、确定穿透程度,预计未来还会有机构公布、更新。


关键数字“24%”现身利率橱窗

在白名单披露持续进行的同时,对助贷行业影响更深的“定价穿透”也在整改。新规实施前,不少平台提示利率上限提及24%或36%;新规实施后,白名单机构前端产品利率橱窗突出展示24%合规线。例如,瓴岳科技旗下洋钱罐借款更改利率展示形式。

专家表示,司法实践多以24%为金融机构借款利率分界线,超出部分借款人可请求调减。助贷新规实行综合成本封顶机制,终结了“双融担”“捆绑会员费”等利率拆分游戏。此前,“双融担”可让资金方在合规下获取高收益,捆绑会员权益是平台扩利常见做法。

新规实施后,头部平台停掉24%以上利率交易或导流业务,权益模式调整。不少银行收缩高息助贷资产规模,24%-36%高息业务面临资金“断流”冲击,部分此前做该利率业务的平台开始分化,寻求24%以下利率客户。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发展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表示,助贷新规产生多维度洗牌效应,准入门槛提高,缺乏资质的“伪助贷”平台出局,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头部助贷平台合规成本上升但市场集中度提高,中小助贷机构面临转型或淘汰,数据合规要求更严格,推动行业向“技术 + 服务”驱动转型。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24%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与名单制管理冲击传统高利率业务模式,行业资源向头部平台集中,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耕细作。

在互联网助贷生态变化中,区域性中小银行值得关注。曾刚指出,助贷虽帮助中小银行切入零售业务、实现规模扩张,但也存在风险隐患,如过度依赖外部风控导致自身能力“空心化”等。他建议中小银行建立助贷为桥、自营为本的发展思路,严格筛选合作平台,坚持实质性风控参与,培育自主风控能力。薛洪言认为,中小银行应转向自营为主、联合为辅的发展路径,避免沦为单纯资金通道。助贷机构需重构盈利模式,银行要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间找平衡,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合规可持续发展。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