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年新增9万潜在竞争者,产品均价腰斩,华恒生物赴港寻输血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财中社 8970阅读 2025-10-22 11:33

2025年9月30日,港交所披露了华恒生物招股说明书。这家头顶全球合成生物技术商业化最全应用企业光环的隐形冠军,此刻正站在命运的分水岭。

过去三年,其主力产品均价暴跌65%,而行业潜在竞争者却暴增9万家;当创始人郭恒华带领团队冲刺科创板时,或许未曾料到,七年后他们仍需在资本市场的输血管道中艰难求生。

招股书里的数字同样信息量满满。2024年,华恒生物营收21.78亿元同比增12.36%,净利润却断崖式下滑58.6%至1.85亿元;公司产品L-丙氨酸全球市占率43.3%、L-缬氨酸26.9%的绝对优势下,毛利率却从38.66%近乎腰斩至23.48%。

更耐人寻味的是,支撑以上业绩数据的,是公司连续五轮累计超13亿元融资砸向产能建设,四大生产基地保持107%的超负荷运转状态。

这些数字似乎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在生物制造这个看似蓝海的赛道里,华恒生物正陷入越扩张越亏损的莫比乌斯环。

创始人41岁勇闯氨基酸市场,公司多番融资跑马圈地

2005年,41岁的郭恒华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辞去国企高管职务,投身创业浪潮。

公开资料显示,华恒生物创始人郭恒华毕业于合肥化工技校,1982年,刚刚18岁的郭恒华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厂就业,一干就是20余年。

合肥化工厂是安徽氯碱化工集团的前身,主要生产和销售以氯碱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农业化工为主的产品。其中,杀虫剂、聚氯乙烯糊树脂等产品销往全国及欧美、亚洲多国。

2003年,已经当上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的郭恒华离开老东家,筹备创业。两年后,郭恒华和哥哥郭恒平出资100万元(郭恒华80万,郭恒平20万),共同设立了安徽华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即华恒生物前身。

彼时,合成生物技术尚属前沿领域,而华恒生物选择以发酵法与酶催化法为核心,聚焦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研发生产。这类产品(如L-丙氨酸、L-缬氨酸等)虽不起眼,却是日化、医药、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关键原料,市场潜力巨大。

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华恒生物凭借技术突破成为全球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的L-丙氨酸全球市占率达43.3%,L-缬氨酸达26.9%,两款核心产品市占率均位列世界第一。这也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氨基酸产品贡献公司71%的收入。

华恒生物整体业绩同样优秀,2022年至2024,公司营收从14.19亿元一路攀升至21.78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已达14.89亿元,年复合增速亮眼。

但光鲜的业绩背后,危机早已暗涌。

为抢占市场份额,华恒生物开启了激进的产能扩张之路。

2014年,华恒生物首次在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挂牌募资。随后,公司分别于2015年1月、4月、8月增发1000万元、3000万元及1968万元。到2018年在新三板退市前,公司共计募集5968万元。

2016年,华恒生物转战科创板,计划募集5.7亿元,后于2017年撤回。

在2021年4月,华恒生物终于登陆科创板,此番上市共募集6.25亿元;2024年10月,公司再次增发6.84亿元,三年半共计募资13.09亿元。

成立以来,华恒生物将公开融资累计获得的13.68亿元,主要砸向产能建设,剩余小部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长丰、秦皇岛、巴彦淖尔、赤峰四大生产基地拔地而起,2024年总产能达10.92万吨/年(其中丙氨酸3.65万吨/年,缬氨酸6万吨/年)。

然而,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恒生物产能利用率仍高达107%。因此,华恒生物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公开募资升级产能。

多番资本运作只为抓取市场份额,华恒生物所在的氨基酸市场又是否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沃土呢?

细分市场增速为0,公司产品屡次降价

此番上市,华恒生物极力突出自身的合成生物技术优势。

在招股书中,华恒生物提及“合成生物”113次,并宣称自己是“全球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产品最全面的生物基产品企业之一”,甚至是“全球售价实现系列氨基酸厌氧发酵法商业化的企业之一”。

但在残酷的市场供需规律面前,这家细分领域龙头也不得不卷入价格战。

华恒生物的核心产品缬氨酸、肌醇等氨基酸及衍生品,需求市场增速已明显放缓。

2024年,全球缬氨酸市场规模约4.38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0.2%,但未来增速将大幅回落。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仅8.6%,2030-2035年进一步降至3.4%。

再看肌醇市场,2024年全球规模仅1.05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6.1%,预计2024-2030年增速几乎停滞(0%),2030-2035年仅微增3.9%。

简而言之,华恒生物所处的细分市场,已从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甚至零增长阶段。

与细分市场放缓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成生物行业竞争者正疯狂涌入。

据「子弹财经」检索天眼查数据,截至2025年10月18日,近3年成立的、经营范围包含“合成生物”的企业数量高达93154家。这意味着,华恒生物的潜在竞争对手在短短三年内暴增9万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恒生物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但结果却是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利润被严重压缩。

其中氨基酸产品2022年平均售价1.89万元/吨,2023年微涨至1.9万元/吨,但2024年骤降至1.56万元/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至1.5万元/吨,三年累计跌幅超20%。

维生素产品价格跌幅更为惨烈,2022年均价8.95万元/吨,2023年降至8.43万元/吨,2024年暴跌至3.87万元/吨,2025年上半年仅3.11万元/吨,四年内价格缩水超60%。

产品价格暴跌,直接导致华恒生物盈利能力下滑。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分别为5.48亿元、7.82亿元、5.4亿元及3.5亿元,同期毛利率分别为38.66%、40.37%、24.77及23.48%,目前毛利率水平较巅峰时期几乎腰斩。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率7.3%,不足巅峰时期净利润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华恒生物坦言,供给市场参与者快速入场,加上产能迅速扩张,市场供需失衡日益加剧,后续公司仍可能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尽管市场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华恒生物仍在疯狂扩产。

华恒生物的产能扩张,看似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实则是对行业竞争的恐惧——稍有松懈,就可能被后来者蚕食市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恒生物也曾试图通过开拓新市场、绑定大客户来稳定收入,而美妆原料商巴斯夫正是其核心合作对象。

紧抱巴斯夫大腿,谋求转型日化美妆原料供应商

为摆脱主业在红海中的激烈竞争,华恒生物近年来加快了开拓美妆日化客户的步伐,并成功与德之馨、巴斯夫等国际知名美妆原料厂商建立合作,为其供应生物基原料。

其中,巴斯夫与华恒生物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早在2013年双方便建立了稳定的合作。

在之前向上交所递表时,招股书显示巴斯夫作为华恒生物的第一大客户,对其业绩有着重要影响。2017-2020年上半年,巴斯夫分别贡献营收1.91亿元、2.29亿元、2.27亿元及1.1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9.95%、54.39%、46.25%及44.74%。

然而,美妆日化原料这条赛道早已是强敌环伺,华恒生物贸然入场并非易事。

一方面,华熙生物凭借透明质酸技术垄断全球40%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建立起合成生物技术平台,不断扩展包括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等在内的原料业务;

另一方面,锦波生物等企业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筑起了高高的专利壁垒。

华恒生物向下游日化行业供应的L-丙氨酸、熊果苷、D-泛醇和1,3-丙二醇,在创新性和功效差异化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相应地,其美妆原料业务也面临着客户压价的风险。

尽管公司并未披露该板块的具体毛利率,但整体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暗示着新业务可能仍在以利润换市场。与同行相比,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70.99%,而华恒生物同期毛利率仅23.48%。

毕竟,华恒生物最大的客户巴斯夫目前的境况也难言乐观。

财报显示,受价格下跌冲击,2025年第二季度,巴斯夫销售额为157.7亿欧元,同比下降2.1%,同期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7.7亿欧元,同比下降9.7%。

这种来自下游客户的价格压力会在何种程度、多长时间传导至上游,仍是一个未知数。

目前,巴斯夫对华恒生物收入的贡献已逐渐触及天花板。2022-2025年上半年,巴斯夫分别为华恒生物贡献2.18亿元、1.74亿元、2.56亿元及1.3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5.4%、9%、11.8%及9.3%,较五年前所贡献的收入占比已经腰斩。

美妆原料业务的故事看似美好,但华恒生物要想在微笑曲线上实现爬升,还需穿越技术、客户与盈利的三重关卡。

华恒生物的IPO之旅,是合成生物投资热潮中的一个典型切片:它拥有全球领先的厌氧发酵技术,却困于价格战泥潭;试图通过美妆原料开辟第二曲线,却面临巨头压制与自身能力短板。

在技术转化经济性的关键命题前,若不能尽快解决盈利困境、优化治理结构并验证新赛道的可行性,这家合成生物独角兽的资本市场之路,或将比技术突破更为艰难。(来源:子弹财经)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