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全球超70%的油气资源蕴藏于海洋,其中40%来自深水。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是全球能源领域前沿课题,也是世界大国科技竞争焦点。
今年6月25日,我国自主建设的深水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这标志着我国以深水气田群建设实现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迈出关键一步,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支撑海洋强国战略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水深超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被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为超深水。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南海石油资源量约248亿吨,天然气约42万亿立方米,约一半蕴藏在深海海域。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特别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是我国长期、大幅增产的重要方向。
“深海一号”大气田位于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的陵水海域。2014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此海域深水区钻探获高产油气流,“深海一号”大气田诞生。该气田是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首个重大油气发现,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也证明了南海琼东南盆地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
不过,深水领域作业难度大,海面下水深每增加1米,压力、温度、涌流等情况都会改变,开发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深海一号”大气田所在海域水深在1200米至1500米左右,属于超深水。该气田的勘探开发攻克了一系列深水技术难题,代表我国已能自主开发、建设深水油气田。
从浅水走向深水,需采用不同的作业装备及开发技术,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备深水开发技术能力。在“深海一号”项目之前,我国未开展过1500米级全海式深水油气处理装置的研发和使用工作。同时,深水工程试错成本高,1500米深处的水下生产系统设备表面承受巨大压力,任何表面破损或连接部位疏忽,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核心生产装置是“深海一号”能源站,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该能源站尺寸巨大,总重量超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
“深海一号”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在5000米以上。二期项目开发建设面临极端地质条件,地层最高温度达138摄氏度,地层最大压力超69兆帕。经过建设,形成了“深海一号”能源站、“四星连珠”海上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和长距离海底输气管线等装置的超大规模油气生产设施集群,主要设施地理跨度超170公里。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在业内首创“水下生产系统+浅水导管架平台+深水半潜式平台远程操控系统”的开发模式,构建起作业水深跨度超1500米的超大规模油气生产设施集群。在各方努力下,“深海一号”完成遥控生产改造、建成我国首个超深水智能气田,获评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超深水气田生产运维技术体系。
“深浅结合”“新老结合”是“深海一号”二期建设的基本思路,也是该项目经济高效开发的关键。该项目建成了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油气生产平台。平台搭载的设备设施,能加工产出高品质天然气、实施浅水天然气井钻探作业,应对深海油气开发特有技术难题,还能依托海底管网实现跨区域、多方向的天然气输送和调配。“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使建成近30年的浅水气田生产装置成为新建“深水大气区”的油气传输枢纽。
目前,“深海一号”两期项目23口深水井全部投产,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已达最高产能设计状态,预计年产超45亿立方米。“深海一号”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和华南地区“由海向陆”保供的主力气田,截至目前累计产量已超120亿立方米。气田所产的深水天然气通过多地陆岸终端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工业和民生用户,并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深海一号”大气田两期项目建设搭建起的生产设施集群和深水气田开发建设完整技术体系,有望带动宝岛21 - 1等深水复杂油气藏开发,提高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的支持力度。南海还有更多超深水领域等待勘探开发,“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建立的技术、装备体系,为未来走向深蓝、深海奠定了基础。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