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部省份,找到了化债大法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拾遗地 1.2w阅读 2025-10-31 18:26


文/十一弟

最近,在湖北武汉,开展了一轮国有三资改革的调研。

所谓的国有三资,指的是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和国有资金。

在会上,领导作指示时,喊出了一个“三化”的口号,震耳欲聋——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

“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这三项原则,其实围绕着一个核心逻辑,那就是盘活国有资产。

在卖地收入断崖下滑、难以为继的财政背景下,这是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焦头烂额忙活的头等大事。

只不过,湖北似乎找到了切实的路径。

盘活沉睡的国有资产,这个中部大省,形成了一套方法论——

“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改革其实就是做试验,一项政策,很难用一个好与不好来简单概括。

政策的关键,不在条文,而在落地——

就看它能不能奏效,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出政策的初衷。

为了推进国有三资改革,湖北树立了一批典型——

在武汉洪山区,有一座工业大厦。

六年前,它的入驻率不到30%。

洪山区属国资企业——武汉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开发商手上把这栋大厦接了过来。

它给项目改了个名字,叫作洪山人工智能大厦,引入了一些科创企业。

改头换面以后,2023年,这栋工业大厦的入驻率,达到了90%。

神乎其技的操作,还是在去年——

洪山区以这栋大楼作为国有资产,在上交所发行了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换取了3亿融资。

这与传统工业地产靠抵押贷款获取资金相比,贷款期限更长、额度更大、利率更低。

原本一栋工业大厦,从以土地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向以资本为核心的运作模式转变。

资产证券化,让同一栋钢筋混凝土大楼,有了更多变钱的本事。

作为树立起来的典型,洪山科投的负责人,站在镜头跟前,侃侃而谈——

“按照传统的租金收益来回收投资成本的话,可能要10年到20年才能回本。”

“但我们做了资产证券化,一下子就收回了3亿资金。”

“去年,整栋大楼的产值是15亿,税收8000万,带动园区入驻率接近85%,今年要冲刺亿元楼。”

这几年,资产证券化如火如荼。

它是一项用来盘活资产、换取融资的资本工具。

很多人只知道,公司可以上市,但其实,资产也能上市。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其实就是将资产打包上市——

把资产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折现到当下一次性变现,提前收回资金。

这听起来有点像寅吃卯粮,今天提前花掉明天才能赚到的钱。

事实上,也就是这么回事儿。

不止是工业大厦,湖北国资的各行各业,都进行了资产证券化——

比如,武汉公交集团将线路票款的未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了逾6亿的资产支持票据;

湖北最大的省属国企——湖北联投,在宜昌夷陵区小阳坪拥有一座磷矿的探矿权。

但这座磷矿的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短期无法投产;

直接卖掉的话,又不划算。

于是,湖北联投做了融资,从银行拿到了18亿的授信额度。

湖北联投的负责人,一脸傲娇——

“通过这种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模式,将小阳坪磷矿从不足3亿的矿业权价值,放大到未来5到10倍的资产价值。”

“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在这些湖北国企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看来,还真是掌握点石成金的魔法了。

在推进国有三资改革之前,湖北对国资家底做过一次清查盘点——

全省共清理出国有三资21.5万亿,规模非常庞大。

按照官方说法——

这是湖北历史上首次基本摸清政府家底,为化解债务风险、拓展融资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提供基础。

未来,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数据等一切国有资产,都要按照“三化”原则,进行盘活。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要让资产变股权、变现金、变融资工具。

用资产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现在换钱,这里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必须先盘活资产,使其能够产生现金流。

打个比方,你手上有一套房子,想要卖掉换钱。

但现在楼市行情不好,房价下跌,预期很差,没人愿意接盘。

降价出手的话,不划算,可能连本钱都要搭进去。

你急着用钱的话,也可以拿去抵押贷款,不过银行不会给你批太多。

这样一来,你手上的房子,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死结,根本无解。

如果有资产证券化这个金融工具的话,局面就不一样了——

你可以先把房子租出去,哪怕是便宜出租,先让它产生现金流。

然后在交易所打包上市,对房子未来的租金进行折现估值,一次性收回资金。

于是,你的房子就不是卖给了个人,而是卖到了资本市场。

掌握了点石成金的魔法棒,湖北的国资系统,整个都动起来了。

在武汉江岸区,有个豪宅项目——

长投保利·汉口印。

这个项目在2021年开盘,当时卖得很贵,备案价将近4万/平米。

开盘价打了折扣——

单价最便宜的是3.5万/平米,最贵的卖到了3.8万/平米。

项目推出的都是上百平米的大户型,上车门槛最低也要三四百万。

在武汉,这个价格,绝对是妥妥的豪宅段位。

去年,汉口印刚刚交房,不少业主已经住进来了。

这几年,楼市低迷,房子不好卖。

从开盘到现在,汉口印卖了四年时间,还未清盘售罄,转成了现房销售。

这个项目开发体量不大,只规划了两栋楼,大概600套住宅。

有人查过,卖了整整四年,汉口印的去化率,估计在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这个已经交付入住的小区,应该还有300套现房待售。

但最近,业主们突然发现——

成群结队的大批工人,频繁进出小区,对一些未售的房源进行装修施工。

事出反常必有妖。

于是,有人跑去网上扒了一下。

好奇心害死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今年七月份,当地政府网站上挂出了一份通告——

《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目标项目进展情况表》。

看完这份通告,业主们瞬间蚌埠住了——

汉口印,赫然在列。

这个所谓的豪宅小区,计划开工1117(间)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整个小区的房源套数,只有600套左右。

销售了一半,还剩下300套现房。

一下子冒出来了上千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要打出隔断,让人合租。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公租房——

它比以前的公租房更加市场化,筹集方式多样。

由于带有保障房性质,因此,租金又比市场上租房便宜不少。

四年前,汉口印业主们掏空六个钱包,花了几百万,才够得着上车门槛的豪宅。

今年摇身一变,成了保障性租赁住房。

每个月还着一两万块钱房贷的业主,满心憧憬着住进豪宅的中产生活。

结果,刚出大学的毕业生,每个月只需要掏千把块钱的房租,就过上了你奋斗几十年才享受到的生活。

在汉口印小区,一套合租的房子里,至少要住进去两三个租客。

整个小区一下子多出来上千人,进进出出,鱼龙混杂。

高端、私密、纯粹的豪宅氛围感,成了浮云。

这些花了几百万才上车的豪宅业主,深深地感受到了背刺——

刚住进来不久,就要四处奔走,维权喊冤,直呼自己是豪宅难民。

十一弟查了下,汉口印的开发商,是湖北长江联合置地有限公司。

它背后的股东,是两家湖北省属大型国企——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湖北联投。

也就是说,汉口印小区正在改造的上千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业主,其实就是湖北国资。

一想到湖北国有三资改革的“三化”原则,豪宅变身合租房,就不稀奇了。

这几年,在资本市场上,如火如荼的资产证券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一块重要的项目来源。

国央企开发商手上滞销的现房,很多都被改造成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对外出租。

有了未来的租金收益作为现金流,就能打包到资本市场上进行证券化,换来融资了。

滞销的房子,就这样盘活了。

对于地方财政来说,2022年是个转折点——

戴口罩的三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作为第二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断崖式下滑。

有人作过统计——

全国300个城市的卖地收入,从2021年的6.5万亿,减少到了2022年的4.8万亿,降幅超过四分之一。

当土地卖不动,传统的融资渠道收紧,而到期的债务,如山一样压过来,地方政府必须找到新的变钱方式。

在这样的财政背景下,湖北大力推进的国有三资改革,势在必行。

讲直白一些——

国有资产盘活,并不是锦上添花的资产优化,而是背水一战的化债自救。

从前趴在账上沉睡的国有资产,不能用的要用起来,不能动的也要动起来。

还要嫁接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放进地方政府的工具箱,变成化债利器。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

湖北盘活国有资产的这套话术,与两年前湖南省出台的《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如出一辙。

这场地方政府的化债试验,从湖南搬到了湖北,两个中部大省兜来转去,前赴后继。

豪宅变身公租房,业主们还是要学会识大体、顾大局。

毕竟,在里面把缝纫机踩得直冒火星子的吴签儿,私下早就说过——

“我的很大,你忍一下。”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