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盈利下,哔哩哔哩(BILI/09626,以下简称“B站”)日前被两场风暴裹挟。
一场是“拉黑幽灵账号可屏蔽广告”的“偏方”疯传,用户实测后的“草台”质疑,将B站广告扩张与体验折损的矛盾撕开裂口;另一边,AI“大牛”张迪闪电离职,让用户对平台技术投入的稳定性产生疑虑。
从“内容至上”的社区标杆,到如今在盈利压力下频频调整策略,B站的每一步变动都牵动着用户神经。而随着广告争议和体验短板的显现,这家承载着无数用户青春记忆的平台,正面临着如何在盈利与初心间找到平衡点的严峻考验。
广告“漏洞”
B站广告“漏洞”风波的起因,是网友发现一类特征统一的账号,以“9772b388-e7”为代表。这类账号由无规律英文字母符号组成,无头像,账号等级为0,且发布的视频内容不可见。
部分用户反馈,在拉黑此类账号并清除缓存后,开屏广告近乎消失,首页信息流广告与弹窗数量减少,其中安卓端用户称操作后有效果,iOS端用户则需卸载重装App,在首次启动时会出现无广告曝光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象,科技大V@阑夕表示“架构太草台了”,网友则推测B站通过此类账号推送广告内容,拉黑操作可切断投放渠道。
事件发酵后,B 站屏蔽了相关账号的搜索入口,但用户仍能通过评论区@操作找到账号并完成拉黑,该操作路径未被关闭。
针对“拉黑账号可屏蔽广告”说法,B站官方客服11月4日回应称,经排查该说法为不实信息,明确开屏广告投放机制与普通用户账号无关;另有业内知情人士解释,该现象或因闪屏预加载机制导致,即清理缓存后首次冷启动App时,广告物料未完成加载,故未出现广告曝光。
从事件背景来看,广告业务已成为B站重要的盈利板块。2025年二季度B站财报显示,当期总营收73.4亿元,其中广告业务收入24.5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33%,较一季度提升4个百分点;同期游戏业务收入占比22%,较上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
具体到广告业务内部,效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约30%,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超20%,游戏、数码家电、电商、网服、汽车是为广告收入贡献前五的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B站早期定位强调“社区友好”,董事长兼CEO陈睿曾公开表态“B站永不加视频贴片广告”,而包含该表述的App版本已于2025年8月5日逐步从应用商店下架。
大牛闪离
与对游戏业务的持续投入形成对比,B站在AI转型上的推进力度不够,且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技术人才留存与资源分配上。此前张迪的“短暂停留”,正是B站技术人才困境的缩影。
作为上海交大本硕毕业的AI专家,张迪曾在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推动搜推广业务向深度学习转型,后加入快手(01024),主导可灵大模型落地,2025年二季度可灵AI相关营收超2.5亿元。
但2025年7月加盟B站后,张迪仅3个月便快速离职。
从B站公开动作来看,其AI技术落地确实优先服务广告商业化。据2025年多份行业报道,B站在引入外部AI人才时,核心目标是借鉴成熟经验优化广告精准投放算法、缩短广告加载耗时,以提升广告收入转化效率。财报数据也显示,同期B站广告业务增速显著,AI驱动的投放优化被明确列为关键增长因素。
而张迪的技术积累集中于大模型底层与To C场景,其技术方向与B站“广告效率优先”的AI应用路径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分歧背后,正是B站长期存在的“短期业绩挤压长期技术投入”战略选择问题。
目前,B站虽布局花生AI创作平台、AI译播、AI广告Agent等项目,但技术落地仍处于辅助业务层面。以花生AI为例,其核心定位是“简化创作流程、提升效率”,面向普通UP主和内容创作者,提供智能素材匹配、模板化制作等功能,生成的视频质量可媲美历史、娱乐、财经等领域的普通UP主作品。
但该软件并非专业级定制化创作,无高级剪辑、特效调整、专业调色等功能披露,因此对于追求独特创意、精细化制作的专业创作者而言,存在适配性不足问题。
此外,对于核心的AI广告Agent功能,B站目前公开的AI广告相关工具是“Insight Agent”,主要聚焦趋势洞察、人群分析、创意生成等辅助功能,明显落后于竞品。像快手的AI广告优化系统已于2025年3月上线,字节跳动及抖音的AI广告创意生成工具2025年二季度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张迪这类兼具技术架构能力与商业化落地经验的高端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B站在AI领域号召力的落后,使其陷入“技术难突破、业务转型慢”的负循环,而对游戏业务营收的依赖,又让平台在资源分配上难以下定决心向AI转型倾斜,形成双向制约。
“繁荣”到“俗套”
如果说技术与广告问题关乎“硬实力”,创作激励的调整则直击B站的“软实力”——内容生态。
有UP主在网上发文吐槽,B站对于创作者的激励越来越少。B站早年为吸引创作者“大撒币”,推出高额流量分成与现金激励,催生了大量优质原创内容;但近年为压缩成本、提升盈利,大幅砍掉创作激励,“从UP主嘴里抠钱”的操作让不少中腰部创作者难以适应。
2018-2020 年,B站曾推出“创作激励计划”“花火商业平台” 等,对优质UP主提供流量分成、现金补贴(如万次播放最高可获数十元),对知识类创作者还推出专项扶持(如 “知识区优质内容奖”),通过上述激励政策,催生了大量原创知识、科技类优质内容。
2022 年起,B站为改善盈利状况,明确调整创作激励规则,包括降低基础流量分成比例、提高优质内容判定门槛、缩减专项补贴预算等。多位中腰部UP主在公开视频或访谈中提及“激励收入腰斩”“从平台拿钱变难”。
B站自2021年底推进短视频化改造(Story-Mode 竖屏视频)后,持续降低创作门槛,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其内容风格更偏向“抖音化”,同质化、跟风翻拍现象明显,如2022年“鸡你太美”梗的泛滥,大量UP主跟风蹭热度收割流量,与之相对的是知识科普、原创动画、深度测评等“高投入、慢回报”的内容占比下降。
从内容供给来看,B站对美妆、汽车等投放大户的流量扶持,以及MCN批量生产内容的增多,进一步挤压了知识科普、原创动画等 “高投入、慢回报”内容的曝光空间,导致其相对占比被稀释。
B站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独特的内容生态与社区氛围”,而当前这一优势似乎正在被逐渐削弱。原本多元的知识类、创意类作品减少,跟风翻拍、低俗搞笑、套路化剧情的内容增多,用户直言“刷来刷去都是老套选题,不再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有趣、有料”的高质量内容作为B站护城河,早期为B站吸引诸多年轻用户。而创作者作为B站生态核心,激励收缩导致优质创作者流失或转型,进一步加剧内容质量的下滑,形成“激励砍—创作者走—内容差—用户少”的负面循环。
从广告架构疏漏到技术人才流失,再到内容生态褪色,B站当前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如何保持“商业化速度”与“生态建设节奏”的平衡,找回昔日“新、有趣”的核心特质,陈睿面对资本市场的选择是关键,也将决定B站是就此“泯然众人”,还是突破困局再获重生。
来源:财中社
来源:财中社
相关标签:
Ai滚动快讯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