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杭叉集团、井松智能、中力股份三大物流装备企业先后宣布入局具身智能。10月底亚洲物流展上,杭叉集团发布首款轮式物流人形机器人;井松智能展示“通用仓储机器人赛道”关键产品轮足式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将于11月正式发布。中力股份6月曾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并宣布11月全球首发超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袋鼠”。
物流领域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场景,工业物流是明确方向之一。人形机器人进入物流领域,推动自动叉车、AMR、立体仓等加速智能化升级。
在今年亚洲国际物流展上,杭叉集团全球首次发布杭叉X1系列物流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有22个独立自由度,配备275 TOPS算力,采用3D相机、3D激光雷达支持360°全方位感知。其融合轮式高效移动与人形灵巧操作优势,可完成原箱转运和码垛/拆垛、料箱转运和堆叠/拆垛等作业。
井松智能展出新款人形机器人,支持30kg负载,兼容物料转运、拣选、码垛、盘点等通用场景,分拣时能精确识别物料并搬运到指定位置。该机器人兼具轮式移动高效和足式移动适配性,能通行阶梯、楼梯等复杂场景且不易摔倒,核心定位模拟人工实际作业,未来重点应用于转运、码垛、盘点、货架管理等通用性场景,完成物流高频作业。
电动叉车龙头企业中力股份今年宣布入局具身智能,11月将全球首发超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袋鼠”,该机器人专为仓储拣料场景设计,外观不同于传统人形结构。
智慧物流领域硬件设备和系统集成企业也携新产品亮相。机器人大脑公司仙工智能在展会发布搭载其控制系统的X1 - PRO以及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新品,覆盖上下料、搬运、检测等工业环节。仙工智能自研的X1 - PRO采用弯腰结构与轮式全向底盘,支持45°弯腰操作与缓存搬运,具备40个自由度,单臂7自由度仿生设计,标准负载6kg,双臂短时负载达16kg。
物流企业推出工业专用人形机器人,有技术协同性,可结合物流行业数据优势,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工业化底层能力和技术支持。
仙工智能具身产品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功能特性与工业场景匹配,适合场景固定、任务重复性高的场景,工业核心场景具备这些属性,企业将机器人纳入产品规划,开拓新场景或优化传统场景,推出解决方案。
杭叉集团具身智能项目负责人陶熠昆表示,物流领域有天然数据优势,可为机器人技术迭代提供数据基础。使用自动化设备能补充感知和操作数据,构建“数据飞轮”,持续优化模型。中国一年销售120万辆叉车,杭叉集团占1/4,若其中5%是具备数据收集能力的智能叉车,一年可贡献约50亿条物流垂直领域的专业感知与动作数据。
从行业跨界角度看,物流装备企业掌握底盘、电机、传动、感知等核心硬件能力,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契合。叉车厂商在结构设计、安全冗余、电池管理与制造体系等方面的积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工业化底层能力。
不过,当前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场景规模化应用存在堵点。技术层面,控制器架构差异、实时性保障、软件功能产品化整合以及可靠性等问题待解决。仙工智能推出专为具身应用打造的控制器SRC - 5000,支持全身一体化控制,具备高实时性、高泛化性。软件功能方面,多数企业难以将遥操、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功能整合到产品中并做好交互界面,影响客户实现“数据采集—训练—模型推理”全流程应用。
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表示,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能源业,未来3年将开放生产场景,为大规模部署智能机器人搜集数据、建立训练环境、调优机器人专用技能,形成群体智能体。
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成为物流行业升级驱动力,其技术和应用迭代或推动智能物流建设达到新高度。
9月,星动纪元与北自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智能物流核心场景的融合发展路径。仙工智能与星尘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未来两年推动上千台AI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等场景大规模、分阶段部署。未来AI机器人将承担生产线物料配送、周转箱搬运、上下料、空箱回收等作业,减轻工人重复性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性。
优必选副总裁焦继超指出,物流系统智能化建设程度提高,但仍有细分领域和特殊作业环境无法匹配自动化解决方案,如货车装卸货环节和窄巷道或狭小空间的物料搬运等。部分仓库作业时间和区域不固定,选择自动化专用设备可能导致设备作业效率不高。
焦继超强调,人形机器人和专业物流自动化设备并非完全竞争和替代关系,特殊情况下,人形机器人是智能物流系统建设更好方案。随着技术进步,两者将有更大协作发展空间,推动智能物流系统建设上升到新高度。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