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经历长时间深度调整,风电行业出现积极变化。已披露三季报的风电设备企业中,多数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零部件与整机龙头企业业绩普遍改善。在此情况下,风电行业能否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受到关注。
过去几年,风电行业竞争激烈,风机价格从每千瓦三四千元大幅下跌至一千元左右,低于多数企业成本线。利润和毛利率下滑,导致风电设备企业压缩研发和生产投入,影响创新进程并引发产品质量问题。
今年以来,风电行业向好。上半年,各机型中标价格全部高于最低成本价,部分机型最低中标价大幅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表示,风电整机中标价普遍回升,意味着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态势得到遏制,产业链压力缓解,风电行业“反内卷”取得阶段性成效。
风电行业“反内卷”率先突围有其原因。与光伏制造业不同,风电市场格局更稳定,行业门槛更高,产能灵活性更强,为“反内卷”提供基础。去年以来,在国家“反内卷”政策引导下,40余家开发企业与整机企业达成共识,优化招投标规则、提高技术标权重、杜绝最低价中标。整机企业调整策略,头部企业退出超低价项目竞标,转向价值竞争。风电开发龙头企业改变招标规则,下调价格评标权重。政策与行业自律共同作用,使风机价格逐步回归理性。
风电行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正在集聚。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宣布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风电企业代表联合发布《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超出5年前《风能北京宣言1.0》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6000万千瓦的目标。
当前,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化交易新阶段,风电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变革。在新市场环境下,企业需强化新能力。
企业从规模比拼转为精细运营。新能源投资不确定性使产品开发思路转变,今年整机厂商更注重提升现有机组发电潜力和交易能力。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风电企业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以灵活精准的发电策略、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应对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挑战。
企业从单兵突进转为集成发展。风电与氢氨醇、储能等技术协同,提升稳定性,拓展应用场景,孕育新商业模式。企业加快风电与其他能源技术融合,开辟增长空间。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集成化创新,提升风机性能,实现更高发电效率和更低运营成本。
企业从单押国内转为全球竞合。与中国光伏企业相比,中国风电企业海外市场占比普遍较低。国际市场是中国风电技术和产品的增量市场及检验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平台。中国整机厂在供应链完备性、成熟度以及服务响应能力方面有优势,需提升“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能力,赢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市场回暖为风电行业转型创造条件。未来,行业将聚焦质量效益提升,依托集成化创新与多能协同发展,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实现风电产业优势向可持续价值优势转化。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