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路径+IRON叙事,小鹏逆袭有戏?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瑞财经 4149阅读 2025-11-08 07:59

Ai快讯 这两天,新能源车企小鹏汽车成为机器人行业热点。在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最新一代IRON机器人,其轻盈步态与拟人化外观引发热议。面对“套壳真人”质疑,在6日举行的首款增程式车型X9发布会上,现场演示人员剪开IRON的“肌肉”结构自证,该举动关注度甚至超过新车发布。

IRON机器人的真实科技成色及小鹏汽车物理AI战略野心,一定程度上被话题热度遮盖。何小鹏在IRON发布当天演讲表示,该机器人采用仿人脊椎与具备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实现类人动作控制;搭载全固态电池和2250 TOPS算力平台,由小鹏自研的VLT大模型驱动,具备感知、思考与自主行动能力。

6日下午的机器人Workshop中,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及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米良川,对新一代IRON的技术研发过程、应用场景规划等做了进一步介绍,未过多展开具体技术细节,但多次提及研发突破来自长期探索后的“涌现”。

米良川回顾小鹏机器人控制系统演进路径,团队最早采用以物理模型为基础的传统控制方式,后尝试模仿学习路线,最终转向“生成式控制”,即通过模型生成动作,实现更高适配性和通用性。这一路径与团队打造“能力足够强的通用型机器人”愿景一致。

米良川认为,新一轮机器人浪潮关键变化在于,过去机器人多针对特定场景设计硬件,迭代周期长;通用型机器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通过软件迭代更新,周期将大幅缩短。

“生成式运动控制”催生了第三代和第四代控制器,前者初步实现生成式能力,后者去除预设步态与动作风格,成为更通用、适配度更高的控制系统。米良川表示,该架构将重力对抗和姿态平衡从控制逻辑剥离,使机器人更易与大模型整合,未来可接入小鹏自研的VLA、VLT等智能系统,实现“感知 - 决策 - 运动”一体化。

新一代IRON的步态实现验证了控制理念可行性。团队采用相同生成式运控路线,重新设计腰部和脊柱结构。经过数月训练与调试,今年3月26日监测显示,机器人出现更自然行走姿态,甚至能倒走。米良川认为这是算法学习与机械结构协同结果,但步态优化原因尚未明确,团队仍在验证算法学习与硬件结构关联。

有身者能项目创始人分析,“生成式步态”通过采集人类动作数据结合强化学习训练,让模型生成动作,提升自然度,在展示和交互场景效果明显,但距高精度作业稳定控制有差距。目前行业小脑运控路线基本收敛,控制方式选择取决于机器人定位。

商业化方面,何小鹏表示新一代IRON将于2026年底量产,首批将进入商业场景提供导览、导购、导巡等服务。发布会宣布宝钢成为IRON生态合作伙伴,未来IRON将入驻宝钢,在巡检等工业领域探索应用场景并迭代进化。不过,新一代IRON目前无法在小鹏车厂完成打螺丝任务,米良川称机器人在搬运工件、打螺丝等任务实训仍在进行,只是优先级调整。米良川多次提到,明年量产最大挑战在于灵巧手。有报道称蓝思科技已对接小鹏机器人头部面罩、灵巧手和机身金属结构件供应,但小鹏量产计划未敲定。

新一代IRON只是小鹏汽车AI叙事一部分。今年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围绕“物理AI”主题,还发布了第二代VLA、小鹏Robotaxi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

2024年下半年,小鹏汽车强化AI战略,将自身定位升级为“AI汽车公司”。何小鹏表示,未来十年,小鹏将专注于AI技术与大制造结合,成为AI汽车公司领军者。发布会后,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阐述战略商业逻辑,称公司在AI与“物理AI”方向布局的多个业务板块,包括自研图灵芯片、VLA、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等,将于明年进入量产阶段,商业潜力与当前电动车业务相当甚至更大。

这些板块基于小鹏自研的AI核心架构,从算法、芯片到制造体系全栈打通,体系化协同将为公司带来更高效率和更强竞争力。这也是新能源电车行业战略趋势,自去年以来,多家车企强调AI战略,将大模型、语音交互和端到端自动驾驶作为产品升级重点。

在资本市场,小鹏的AI叙事未得到与特斯拉匹配的市值回应。截至发稿,特斯拉市值超1.4万亿美元,小鹏美股市值213.03亿美元;前者PB市净率约18倍,PS市销率约15倍,后者分别约为5倍和2倍。

科技日期间,小鹏汽车美股股价6日一度逆势涨超9%,7日下跌,截至发稿跌6.3%,报22.39美元/股。港股连续两天上涨,但盘中冲高回落,截至今日收盘报90.9港元/股,日内涨幅1.68%。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相关标签:

港股动态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