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为资深的投资者都清楚,三季报披露后、年末排名冲刺前,是机构集中调整组合的关键时段。一方面是基金经理正在为新一年度或年末排名做最后的基本面验证与筹码准备,另一方面从调研结果其实也能窥见机构当前对于后续市场的一些判断,值得投资者借鉴。
10月份,公募机构调研热情显著升温。Wind数据显示,10月份共有共有近160家公募机构参与A股调研活动,覆盖30个申万一级行业的700多只个股,合计调研次数达7452次,较9月的4641次环比大幅增长60.57%,调研广度与深度均显著提升。
从行业分布看,电力设备、电子、汽车等领域成为机构调研的焦点,调研频次位居前列。若以调研机构数量衡量,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及计算机行业同样备受青睐。这一格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政策导向高度吻合,凸显机构对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板块的长期信心。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11.05
我们从调研的方向中可以明确看出,机构(有公募基金参与)的关注点还在前期强势板块
像电子和医药这些年内涨幅较高的板块,仍是受到青睐的板块。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优势产业快速发展,A股和港股结构性机会将持续涌现,成长空间广阔且具备业绩确定性的标的值得关注。
而机构调研的行业集中度并非偶然。在经济转型期,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赛道具备高成长性,但同时也伴随高风险。机构的密集调研,实质上是对这些行业基本面的一次“压力测试”,通过验证企业盈利可持续性来优化资产配置。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医药,2024 年 6 月医药板块跑输市场,但公募却罕见地在一周内密集调研近20只医药股。历史经验显示,当某一行业被大幅减配、估值回撤到位后,机构会通过高频调研确认其“安全垫”与边际改善信号,提前埋伏左侧机会。
投资者如何机构调研步伐?
作为投资者而言,其实主要是关注的资金动向,一般而言伴随着公募调研密度提升,后续自购潮与养老金长线资金或将“如期而至”。而这部分钱往往更看重的是稳定性和流动性,因此这类资金往往跟倾向于指数类ETF基金产品,那今天我们就看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标的。
1、“硬科技”机构抱团的首选——科创50
科创50最显著特点,就是信息技术比例高达69%独占鳌头。主要是中芯国际、寒武纪、海光信息、中微公司等半导体制造龙头权重较大,相对来说医药和工业比例在这两年显著下降,只有10%出头。
科创板定位服务于“硬科技”企业,成分股多处于技术迭代快、研发投入高的成长阶段,盈利波动显著大于成熟企业。其呈现出高收益弹性的特点,在科技行情中表现占优。目前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为成长股估值扩张提供了土壤市场情绪的回暖则推动风险偏好持续提升,科创50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方向之一。
从基金规模看,该指数从2024年开始规模迎来“井喷”,到了2025年整体持仓略有下降,而且经过本轮集中调研后,自己或许有流入趋势,而相关产品中两支“超级航母”,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588000)、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588080)规模都超700亿,其规模和流动性也足够容纳机构资金的集中进入。
科创50产品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截至:2025.11.12
2、公募基金新方向——医疗器械
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被调研的102只个股中,接近一半都是医疗器械,而且调研机构参与最多的10只生物医药个股中,医疗器械占了多数,其中包括联影医疗、开立医疗、鱼跃医疗等龙头企业。
2025年10月被机构调研最多的医药生物股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数据区间:2025.10.01-2025.11.01
2025H1设备招采的反弹逐步在Q3获得收入确认,2025Q3医疗设备板块收入和净利同比改善明显,此外,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产品高端升级+市占率提升仍将为行业龙头的业绩稳定增长提供动力,也称为机构布局的一个思路。
产品方面,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的产品规模,2025年整体增长迅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永赢医疗器械ETF (159883.SZ),6月开始份额激增,从原来的30亿份,迅速增长至近90亿份,投资者可以关注后续走势。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产品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截至:2025.11.12
3、看好新能源出海方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
本轮调研潮中新能源同样不容小觑,电力设备、汽车都是排名前十的热门行业。10月新能源车出口出现“狂飙模式”: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大增90.4%,突破200万辆,连续三个月每月出口超60万辆,也难怪公募调研会如此积极。
众多新能源指数中,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更偏向于新能源车,选取的是沪深北交易所属于整车、电池材料、上游材料、电机电控和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与新能源车产业深度绑定,适合看好新能源车相关标的的投资者。
尽管其他新能源指数虽然在编制方案内也有提及“新能源应用”或明确提到“新能车”,但目前只有国证新能指数的成份股里有新能源车制造企业存在。
产品方面,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产品规模同样在2025年显著增长,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159755)独占鳌头,规模超150亿,或能承载机构类,大规模的资金流入。
国证新能源车电池指数产品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截至:2025.11.12
最后还是要提醒下投资者,尽管公募机构等专业机构在调研上具有天然优势,他们重点关注的行业和公司,常与当下的市场关注方向相契合。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留意这些调研动向,可以作为发掘潜力股、寻找投资方向的实用参考。
但调研热度仅是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之一,投资者还需结合公司基本面、估值水平、行业景气度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
来源:有连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