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近日,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纳医药)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此前,海纳医药曾于2023年申请A股创业板IPO,原计划募资8.5亿元,2024年6月24日,因保荐人主动“撤单”,公司IPO终止。
海纳医药是集医药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提供医药外包服务(CXO),拥有专有产品管线,通过医药技术转让实现商业化变现。2022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65亿元、4.1亿元和4.25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7%,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净利润2208.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6.97%和25.82%。营收下滑源于CRO服务收入减少4750万元,自有药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5.8%。
2022 - 2024年,海纳医药整体毛利率分别为60.1%、50.3%和46.0%,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52.1%。
海纳医药形成“CXO + MAH”业务架构,研发品种以化学仿制药为主,兼顾改良型创新药。运营全面的CXO平台,业务涵盖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全链条环节,可提供端到端或模块化CRO与CMO解决方案。报告期内,主要收入来自CXO服务,营收占比分别为65%、69.1%、87.8%和78.2%。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有398个正在进行的CXO项目。
除CXO服务,海纳医药拥有自主立项专有管线,往绩记录期间签订67份药物技术转让协议。公司发展“自主选品 - 立项研发 - 成果转让”业务板块,还保留部分优势品种自主生产和销售,如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I),该产品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报告期内,海纳医药财务状况有变化。2022年与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分别为7655.2万元和1.13亿元;2024年转为 - 3457万元,2025年上半年降至 - 4245.1万元。主要原因包括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1150万元,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减值740万元。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呈上升趋势,分别为4467.6万元、8973万元、1.71亿元和1.76亿元,周转天数从43天增至176天。公司建立严格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由高级管理层每月审阅,未出现重大回收风险。
在药物研发不确定性高、专业分工加深背景下,CXO行业持续增长。2024年中国供货商在制药CXO服务行业常见外包领域占47.8%外包支出,较2020年的36.8%提升,预计2029年升至61.0%,2034年升至66.0%。
2025年以来,医药板块表现分化,创新药企业活跃,传统药企面临集采与市场竞争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物医药领域VC/PE投资194起,规模238.88亿元,以小额交易为主。2025年第三季度,医药板块整体收入同比增长0.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3%,医疗研发外包板块增长显著,Q3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10.9%和47.9%。
截至2025年11月2日,海纳医药在中国境内从事药物技术转移的CXO服务提供商中,按获批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总数排名第二,提交的临床试验及上市许可申请总数方面亦排名第二。
与国内聚焦创新药的CXO龙头企业相比,海纳医药主要布局仿制药领域。在仿制药CXO细分赛道中,营收规模与市场份额偏小。随着多轮国家集采推进,仿制药价格承压,前八批集采药品总金额从2019年的3486.6亿元降至2023年的1862.2亿元。国内仿制药CXO行业格局分散,主要参与者包括阳光诺和、百诚医药、博济医药等。2025年第三季度,阳光诺和营收同比下降24.97%,归母净利润下降43.41%;百诚医药同期盈利612万元。2024年,百诚医药与阳光诺和营收分别为8.02亿元与10.78亿元,海纳医药同期营收为4.25亿元。
不过,行业存在结构性机遇,明星减重药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将于2026年在中国到期,有望带动相关仿制药市场放量。海纳医药独特业务模式和全链条服务能力有竞争力,若成功登陆港股,未来在行业竞争中提升市场份额与综合竞争力受关注。
(AI撰文,仅供参考)
相关标签:
智通财经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