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服务私有化博弈,博裕资本巧设双重要约价格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徐酒眠 5.7w阅读 2025-11-18 18:46

/财经 徐酒眠

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正在港股物业市场悄然上演

1118日,金科服务(09666.HK)与博裕资本旗下Broad Gongga Investment Pte. Ltd.联合公告,中金代表要约人提出经修订要约,并建议撤销金科服务的上市地位及恢复买卖。

“每股6.67港元,或满足条件后每股8.69港元”Broad Gongga对金科服务的收购要约,设置了精妙的双重价格与退市条件中小股东面临着一场利益与风险并存的抉择。

这场交易不仅关乎股东们能否获得高达26.49%的溢价,更决定着这家目前市值近50亿港元的物企是否会从港交所退市。

全面要约收购修订公告刊出后,金科服务股份随即恢复买卖,股价高开高走,1118日收涨17.18%,报8.05港元/股,总市值约为48.07亿港元。

双重要约价格

金科服务的收购案设计颇为精妙,要约人Broad Gongga给出了两个层次的要约价格。

基础要约为每股6.67港元,而经提高要约价则达每股8.69港元,但后者仅在满足两项条件时才会支付。

这一溢价水平相当可观——较金科服务,较本次修订最后交易日收盘价6.87港元高出26.49%,较今年313日最后不受干扰日收盘价7.36港元也高出18.07%

对于股东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收益,两个价格之间的每股差额2.02港元,幅度超过30%

获得8.69港元高价的条件十分明确,且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退市决议案必须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根据《收购守则》和上市规则,该决议案需获得无利害关系股份所附票数至少75%的批准,且反对票不得超过所有无利害关系股份所附票数的10%

其次,要约人必须获得不少于90%无利害关系股份的有效接纳。这一比例设置得较高,相当于至少需要2.37亿股无利害关系股份的支持。

截至公告日,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已持有金科服务约63.29%的股份,他们仍需获得至少32.30%股份的有效接纳,才能达成退市接受条件。

这场收购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博裕资本逐步增持金科服务过程中的最新一步。

博裕资本与金科服务的渊源可追溯至2021年底。彼时,金科股份为金科服务引入战略投资者,向博裕资本旗下的Broad Gongga出售了约22%股权,交易对价达37.34亿港元。

随后在202211月,博裕资本再次通过要约收购了金科服务11.94%的股份,从而成为金科服务最大单一持股股东,持股比例达34.63%

2025年初,随着金科地产进入债务重组,其持有的1.08亿股金科服务股份被挂上淘宝拍卖平台,用于清偿对Broad Gongga的债务。这一关键举措使得博裕资本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金科服务的股权地位。

独立化之路

面对这次要约收购,金科服务的股东们实际上有多种选择。

股东可选择接受基础要约,以每股6.67港元的价格出售股份;也可等待两项退市条件达成,获取每股8.69港元的高价。

值得一提的是,金科服务还提供了“存续选项”——在两项退市条件达成后,股东可将全部或部分现金对价转投至Top Yingchun Investment IV,从而保留在金科服务的间接权益。

这一设计为时间是对仍看好金科服务长期发展,但又希望获得部分现金回报的股东提供了折中方案。

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金科服务在金科地产的流动性危机中,正在从地产附属品蜕变为具有独立市场价值的商业实体。

2025年上半年,金科服务实现扭亏为盈。报告期内总营收约23.35亿元,同比微降3.1%;期内溢利7230万元,拥有人应占溢利6500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综合毛利率约为19.6%,同比提振0.3个百分点。

主动收缩低质效业务、聚焦核心能力建设,今年上半年,其住宅服务贡献收入17.47亿元,占比74.8%果断退出8.7万平方米低质效住宅项目,期内该板块毛利率提升22.1%。换而言之,其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已有成效。

规模方面,截至2025630日,金科服务在管面积约为2.03亿平方米,较去年末微降1.9%,但第三方开发物业占比达44.2%,合约建筑面积中第三方占比更高达46.8%,独立性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财务方面,金科服务呈现出“低风险、高安全”的特征。同期,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9.80亿元、定期存款2.96亿元,无银行借款,资本负债比率为零。这种零负债的资本结构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财务基础。

在行业转型期,金科服务主动调整,通过聚焦高质量项目、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成本管控,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

无论退市与否,可以确定的是,在摆脱地产掣肘后,未来金科服务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化优势,沿着第三方物管平台持续进化。


相关标签:

物业K线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