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巨头,也扛不住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拾遗地 1.0w阅读 2025-11-19 15:12

文/十一弟

总部位于香港的私募基金——基汇资本,其在上海的一项物业投资,面临债务违约。

几年前,它以其持有的上海海洋大厦作为抵押,向银行获得了2.6亿美元贷款。

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超过了18亿人民币。

这些融资是由境内外银行组成的银团贷款,将在这个月陆续到期。

据说,基汇资本此前一直寻求出售上海海洋大厦,用于偿还债务。

但到现在,它也没能找到愿意接盘的买家。

如果在到期日仍然无力还款,银行将有权宣布债务违约。

最好的结果,是银行同意展期,延长贷款期限。

年初,同样是在上海,外资巨鳄——贝莱德集团,其收购持有的上海北岸长风E、G栋办公楼,从渣打银行获取的7.8亿银团贷款,展期一年后,再次违约。

渣打银行拒绝了二次展期,要求贝莱德立即偿还贷款本息。

贷款到期之前,贝莱德以七折的价格,在公开市场挂牌兜售这两栋办公楼。

结果,整整一年时间,无人问津。

当初,贝莱德从渣打银行获取了65%的并购贷款,现在打到七折都卖不掉,意味着这项投资已经蚀本。

于是,贝莱德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违约。

宁可断贷弃楼,也决不还债了——

它把上海北岸长风E、G栋办公楼交给了渣打银行,用于抵债。

贷款展期,只是权宜之计,拖时间罢了,资本和银行,都没有太多耐心。

2018年,楼市还在一路高歌猛进。

彼时,基汇资本以4.2亿美元的代价,从新加坡ARA亚腾资产的手上,收购了上海海洋大厦。

以其从银行获得的2.6亿美元贷款计算,基汇资本为这笔收购撬动了六成以上的融资杠杆。

基汇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亚太区房地产市场的私募基金,非常激进。

在日本、香港和中国内地,有过不少大手笔收购。

基汇资本的老板——吴继炜、吴继泰,是一对敢接盘李超人的亲兄弟。

2014年,基汇资本以58亿的价格,从李嘉诚家族旗下的盈大地产,收购了位于北京三里屯的盈科中心。

四年后,它以105亿的代价,将北京盈科中心出售给了链家系的愿景集团,大赚了几十亿。

基汇资本对商业地产的投资逻辑,跟美国私募巨头黑石集团的模式,如出一辙——

低价买进-改造提升-高价卖出。

它们依靠投资眼光,在市场上挑选出被低估的资产,动用杠杆进行低价收购。

持有项目期间,投入资金对物业进行改造提升,重新对外出租。

以更好的租金收益,拉高市场估值后,寻找买家高价接盘,退出套现。

基汇资本创始人——吴继炜,来自一个商业家族,他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在香港长大。

吴继炜的父亲是生意人,经常跟他讨论商业话题,让他从小对金融产生了兴趣。

据说,吴继炜一开始对建筑情有独钟,曾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不过,后来他改变了想法。

因为他发现,建筑师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房子,而地产商可以聘请很多建筑师,让建筑师们为他实现建筑梦想。

1995年,只有20岁出头的吴继炜,在美国创办了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

当时,始建于1927年,曾在1929年举办过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还曾是美国女星玛丽莲·梦露常住的酒店——好莱坞罗斯福酒店,走到了破产边缘。

吴继炜决定收购这家辉煌了大半个世纪的酒店,并进行改造。

它为酒店增加了6个酒吧、2个俱乐部、2个餐馆,广泛邀请好莱坞名人入住,为酒店带来了名气。

随着罗斯福酒店的人气越来越旺,再度成为好莱坞名流的聚会场所,不少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都选择在这里拍摄制作。

酒店的租金也从20美金,涨到了400美金,营业额和利润扶摇直上。

罗斯福酒店大获成功,让吴继炜建立了强大自信。

从此,他坚定了“收购改造,化腐朽为神奇”的商业模式。

罗斯福酒店项目之后,他又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纽约、佐治亚和夏威夷等地,以同样的模式,开发了多个地产项目。

这其中包括数据中心、办公楼、住宅、酒店、高尔夫球场以及度假村。

在很多日资企业因本国经济萧条,而大举退出美国房地产市场时,吴继炜也成为重要的接盘者。

吴继炜认为,自己之所以获得了高回报,是因为创造了新价值。

他的方法论,就是利用那些未被充分利用或定位错误的建筑,加以改造,然后让它增值。

不过,很多所谓的能力背后,其实只是恰好赶上了行业风口。

吴继炜早年在美国对商业地产的收购改造,搞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但今年初,基汇资本持有的位于美国奥克兰市中心的万豪酒店,因债务违约被拍卖。

当时,它以这栋酒店作为抵押担保,从银行获得了1亿美元贷款,无力偿还导致违约,进入了法拍程序。

2005年,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尝到甜头的吴继炜,将主战场从美国转移到了亚洲。

他与兄弟吴继泰创办了基汇资本,专注于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商业地产投资。

到今年上半年,基汇资本募集了244亿美元资金,管理着358亿美元资产。

基汇资本的这种投资模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市场预期不断上行,资产价格持续提升。

这个链路断开以后,租金收益上不去,就不会带来物业估值的提升,更找不到接盘的买家。

几年前的收购,看似是上行周期的低价抄底。

现在市场回落,回过头来看,实则是下行周期的高位接盘。

击鼓传花,总有手滑的时候。

手上持有的商业物业,沉淀了大量资金,卖不掉的话,相当于被套住了。

基汇资本收购持有的上海海洋大厦,位于上海黄浦区的心脏地带,毗邻南京东路步行街。

它是一栋25层高的甲级办公楼,总建筑面积逾5万平米。

按照当时30亿的收购对价折算下来,大约6万块钱/平米。

这栋办公楼早在2001年建成,原本由新加坡财团——吉宝置业、星控股与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共同持有。

2006年,新加坡财团将其以1.7亿美元的代价,出售给了同样来自新加坡的腾飞集团,套现退出。

在这笔交易中,吉宝置业赚到了1.4亿净利润,星控股则赚到了2.4亿利润。

2013年,新加坡ARA亚腾资产以19亿的价格,从腾飞集团手上接盘了上海海洋大厦。

一买一卖,短短几年间,腾飞集团就赚到了6个亿。

新加坡ARA亚腾资产是李嘉诚家族旗下私募基金,收购持有上海海洋大厦五年后,将其以30亿的价格,卖给了基汇资本。

从新加坡财团在2006年以1.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到2018年基汇资本以4.2亿美元的代价接手。

12年时间里,这栋办公楼的资产价格,翻了两三倍。

上海海洋大厦的买卖转让,是楼市黄金时代的一个缩影。

如今,资产价格大跌,即便是基汇资本这样的私募巨头,也难以抵御市场下行的冲击,面临违约。

不止是上海海洋大厦,基汇资本在上海持有的一处生命科技园项目,以其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的1.1亿美元贷款,这个月也将到期了。

据说,它之前已经与银行协商,寻求再融资。

吴继炜花了二三十年摸索出来的财富密码,听起来像永动机一样,似乎可以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赚大钱。

基汇资本把它从美国复刻到中国内地,结果没过几年,突然失灵了。

旧地图到不了新大陆了。

在风口上赚到的钱,在风停下时一股脑地还回去。

上海的爷叔早就说过了——

“天气不会一直好下去的,人不会一直吃上风的。”

本文来源:拾遗地

来源:拾遗地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