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跨越中试到量产“最后一公里”时长待解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5159阅读 2025-11-20 03:20

Ai快讯 2025年11月18日至20日,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在深圳举办。会上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显示,今年及明年是国内全固态电池实验线向兆瓦时中试线转换阶段,超20家企业正在大力建设兆瓦时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行业中试进程加快,多家头部电池厂商中试线建设取得进展。亿纬锂能“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已下线,100MWh级中试线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公司按规划完成中试线建设并推进产品升级,第四季度推出下一代产品。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贯通,良品率达90%,已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2GWh量产线设计工作。鹏辉能源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在建设,建成后将启动中试生产,已积累意向客户。

材料端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容百科技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建设稳步推进,完成电解质连续式生产产线设计,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天赐材料硫化物路线固态电解质处于中试阶段,交付公斤级样品配合下游客户技术验证,百吨级中试产线建设推进,计划明年年中建成。

中试是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核心环节。中试线连接研发实验样品与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验证产品量产可行性、成本控制能力、批次稳定性、性能表现以及是否符合下游应用需求。同时,固态电池工艺路线多元,要通过中试阶段完成制造工艺系统优化,才能降低产业化风险并考虑导入量产。

实验线到中试线再到量产线,产能逐级放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中试到量产的周期短则2年至3年,长则3年至5年。当前固态电池成本是传统锂电池的5倍至10倍,除工艺技术难度带来的成本压力外,原料成本高企也是重要因素。按目前进展,2030年前固态电池达到商业竞争力成本难度较大,预计2030年之后有望实现。

当前固态电池在中试阶段面临多方面门槛。材料端,硫化物电解质因能量密度、电导率等优势成为全固态电池重点发展方向,但产线建设成本是传统产线的3倍,原料成本高,化学稳定性、空气稳定性较差。工艺端,兼顾生产效率与经济性的工艺在优化中,尚未定型。例如,固态电池干法工艺潜力较大,但未达到量产水平,有优化空间。设备端,硫化物路线需配备等静压设备、干法混料设备、低露点环境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投资规模大,存在兼容性差、调试周期长等问题。

固态电池制造工艺与传统液态锂电池差异显著,对设备精度、自动化程度和工艺适配性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助力下游快速搭建中试线并实现高效运行。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