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岛》记者 叶紫 上海报道
11月19日,北信瑞丰基金公告宣布,公司正式更名为“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银基金”)。
公告同时称,名称变更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章程相关条款已相应更改,后续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更换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对旗下公募基金产品名称亦会进行相应变更。
公司名称变更后,法律主体和对外法律关系不变,原以北信瑞丰基金名义签署的合同及法律文件的条款、效力及履行均不受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北信瑞丰基金成立于2014年3月17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信托”)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两家股东目前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
更名背后的更大传言
对于更名目的,华银基金对媒体的答复是,“基于品牌升级、精准传递品牌定位的考虑,未来,华银基金将以全新的品牌形象参与资本市场,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投身于投资者服务中。”
而事实上,关于“华银基金”的诞生,市场已早有传闻,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源于它还伴随着一个更大的传言——华夏银行或收购北信瑞丰基金。
名字上看,北信瑞丰,不难理解“北信”二字代表的就是北京信托。更名选择“华银”二字,是否意味着股东背景由“信”转“银”?此外,这次随着公司名称变更的企业logo标识竟然也与华夏银行相同,难道只是巧合?



对此,华银基金方面也做出了回应,称公司与华夏银行尚无股权关系。不过,华夏银行对公司业务开展、渠道拓展、投研合作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
与华夏银行的深度渊源
不管最后收购与否,可以肯定的是华夏银行与华银基金之间扯不开的关联,而这也让传言显得并非凭空臆想。
首先,华夏银行旗下一直没有参控的基金公司,从资产管理业务角度讲,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内动力是存在的。
重要的是股权方面,华夏银行近些年与华银基金控股股东北京信托之间联系愈加紧密。两者虽无直接的股权控制关系,但都具有深厚的北京国资背景。华夏银行控股股东为首钢集团,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北京信托第一大股东为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全资控股。
同时,双方在高管交流与业务合作方面也保持着较高频率。华夏银行现任行长瞿纲此前职务就是北京信托的总经理;华夏银行前董事长李民吉也曾任北京信托的董事长,2022年11月,还被北京国资委委派临时负责北京信托的管理工作。而北京信托现任总经理刁英川,此前就在华夏银行任职。
11月17日,北京信托首单绿色服务信托落地,其在官微介绍时强调,这是北京信托与华夏银行的又一次重要携手。
今年8月,北信瑞丰基金迎来新任总经理,由在华夏银行工作多年,最新任职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的宣学柱担任。
而在华银基金此次更名前夕,公司管理层亦迎来一次大调整,涉及副总经理、督察长、首席信息官等多个岗位。现任董事长刘彦雷和督察长赵伟婧均有同为北京国资委下北京银行工作的背景。

基金规模已破两百亿
2024年下半年开始,北信瑞丰进入了“多事之秋”,负面消息爆发,包括高管内讧、欠薪、核心岗批量离职,还一度传出申请“破产”。
2024年10月,北京证监局曾向北信瑞丰发出《监管关注函》,指出其在治理结构、董监高履职、系统运维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情形,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要求其于2024年11月20日前报送经审计的2023年年度报告及内控评价报告,并尽快恢复合规治理结构。
种种冲击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时,北信瑞丰的管理规模已仅剩33.66亿元,除了债券类相关产品外,其他混合型、货币型产品规模几乎都接近谷底。
转机从“换帅”开始,自宣学柱和刘彦雷先后到岗任职后,今年三季度,北信瑞丰的管理规模迅速增长。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上半年末,该公司管理规模为27亿元,但三季度末已增长至207.9亿元。

更多优质财经新闻请扫码关注“星岛财经”微信公众号获取
来源:星岛环球网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