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日前,康哲药业旗下皮肤业务子公司德镁医药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以介绍方式上市,此次分拆上市不涉及融资。
德镁医药成立于2020年,自2021年起作为康哲药业的独立业务单元开始运营。2024年,德镁医药的皮肤处方药收入在中国创新药企中排名首位,在所有中国药企中排名第五,公司定位为聚焦皮肤健康的创新型医药企业。
据招股书,皮肤病有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治疗等慢性疾病特征。2024年中国的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规模为899亿元,2024年至2035年预计将以10.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德镁医药营业收入分别为3.84亿元、4.73亿元、6.18亿元和4.98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5517.1万元、470.3万元、1.06亿元和3108万元。
德镁医药的收入由皮肤处方药和皮肤学级护肤品两大板块组成,其中皮肤处方药在营收中的占比长期接近九成。2022年,德镁医药以900万元收购禾零医药60%股权,进军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
产品方面,德镁医药主要产品包括益路取(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和安束喜(聚多卡醇注射液)三款已上市产品和四款临床阶段的候选产品,产品组合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候选产品中,芦可替尼乳膏的新药上市申请于2024年9月被国家药监局受理,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白癜风治疗药物。
德镁医药从康哲药业旗下业务单元向独立上市公司转变,面临多重挑战。原研能力方面,益路取、安束喜和芦可替尼乳膏均为独家授权引进,喜辽妥来自收购资产,获取商业化权利需先支付许可费。合作研发方面,德镁医药与湖南麦济生物订立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产品MG - K10,获该产品在国内的独家商业化权利。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仅有CMS - D001,目前正在国内进行一期临床试验。
营销领域,德镁医药将亏损归因于推广新收购或上市产品产生较高销售开支,以及为丰富产品管线产生较高研发开支。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德镁医药的销售开支分别为2.46亿元、2.73亿元、3.88亿元和2.6亿元,在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64.2%、57.7%、62.9%和52.1%。公司预计2025年度净亏损将大幅增加,与销售及推广相关开支、研发开支和上市开支有关。不过,德镁医药提出将实现规模经济和控制运营开支,其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超过1.2万家医疗机构,15万家线下零售药店以及主流电商渠道,未来产品发布将利用现有网络实现协同效应。
作为分拆后的独立主体,增强自主运营能力是德镁医药发展的重要一环。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从康哲药业的采购额分别占公司同期采购货品总额的50.6%、40.7%、6.1%和0.6%,向康哲药业的销售额分别占公司同期总收入的7.6%、4.2%、7.7%和4.9%。目前公司已完全终止向康哲药业采购喜辽妥及任何其他货品。
在今年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热潮中,德镁医药分拆上市并非孤例。11月20日,三生制药公告拟将附属公司蔓迪国际分拆至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10月底,复星医药公告拟筹划分拆控股子公司复星安特金于港交所上市;10月,四环医药分拆出的轩竹生物正式在港交所完成上市;今年9月,同仁堂医养通过港交所聆讯,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同仁堂集团体系内第四家上市公司。
从企业分拆原因和业绩表现看,部分企业近年来面临业绩增速放缓挑战,如康哲药业受集采影响,自2023年以来营收呈下滑趋势,今年有所回升。企业分拆上市的理由包括拓展融资渠道,加速国际化进程以及赋能集团战略转型等。
港股“实物分派 + 介绍上市”的分拆方式已较为成熟,德镁医药可建立独立估值体系进而释放增长潜力。分拆获得独立融资能力后,德镁医药能否经受市场审视和考验,有待时间检验。
(AI撰文,仅供参考)
来源:瑞财经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