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11月24日晚间,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宣布,针对司美格鲁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两项大型Ⅲ期试验均未达到主要目标。此前,辉瑞、罗氏、强生、渤健等跨国药企,均有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折戟的经历。2025年,渤健和礼来砍掉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研发管线,前者砍掉的BIIB113项目是一款旨在通过阻止tau蛋白聚集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口服小分子药物,礼来砍掉的LY3372689是一款口服抗tau药物,该药物在去年8月治疗早期症状性AD的Ⅱ期研究中失败。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药企在AD药物研发领域热情高涨。去年,智慧芽全球新药数据库显示,中国针对AD适应证药物研发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二位。截至目前,中国原创AD在研药物包括恒瑞医药的SHR - 1707(抗Aβ单克隆抗体)、康方生物的AK152(靶向Aβ和BBB高表达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绿叶制药的LY03017(5 - HT2AR反向激动剂/5 - HT2CR拮抗剂)、深圳理工大学的BrAD - R13片(口服TrkB受体激动剂)、卓凯生物的50561片(Rac1抑制剂)等。
全球获批上市的AD原创药物几乎都来自外国药企,仅甘露特纳一款由中国药企研发、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球首批”,但今年6月,甘露特纳传出停产消息。2024年1月31日,由于两个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互相矛盾,临床获益不明确,阿杜那单抗退出了AD治疗的舞台。卫材/渤健联合研发的仑卡奈单抗、礼来的多奈单抗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在美获批,是全球“唯二”获批的治疗Aβ抗体药物。不过,卫材公司对仑卡奈单抗的销售额预期降低,礼来的多奈单抗遭到英国医保监管机构拒绝。
国内药企研发信心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当前AD诊疗技术显著成熟,生物标志物检测、多模态医学影像与标准化临床症状量表的结合,大幅提升了AD的诊断精准度,缓解了行业性诊断难题。另一方面,AD领域内有庞大且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以绿叶制药布局的ADP为例,25%至5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在疾病病程中出现该精神症状,但目前该领域没有获批药物。FDA豁免了LY03017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试验环节,该药物后续可直接启动多次给药剂量递增以及后续的临床试验。
绿叶制药在国内、美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后续可能同步推进ADP、帕金森病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三个适应证的研究。公司表示,将基于临床进展动态优化推进节奏。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