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快讯 生物制造以微生物为“厂工”,正改写传统化工,使生产方式更环保,还能创造新物质,被视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之一。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并推动其在多领域应用。此后,生物制造产业地位不断提升,被写入2024年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物制造中,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细胞以玉米、秸秆、工业尾气等为食,“分泌”出聚酰胺、饲料蛋白、透明质酸等。其本质是从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模式转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新模式。微生物或是经特定筛选的天然菌种,或是经基因改造的工程级细胞,大规模应用有助于实现化工原料多元化。对于复杂结构物质,生物制造也能实现生产,还可生产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物质。
凯赛生物开发的生物基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可替代金属,密度低,能节省材料成本,单位碳排放可降低50%。上海汉禾生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秸秆转化为无人机部件、可降解塑料、高性能电池材料。浙江沄生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微生物“工人”优化生产流程,生产过程环保,产品质量稳定。
生物制造细分赛道众多,植物生物质是可再生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全球年产千亿吨。通过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可实现以其代替石化原料生产工业和生活材料。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8亿多吨,若利用十分之一生产聚乳酸等可降解生物塑料,每年可提供一千多万吨一次性塑料产能,形成千亿元级市场。
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领域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提速关键阶段,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步伐加快。今年10月,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接近万亿元。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加快布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或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加速构建生物制造产业生态。年内,常德市3月份设立鑫兴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上海市10月份首只生物制造产业基金成立,总规模10亿元。
政策推动下,产业链公司积极行动。凯赛生物与招商创科、合肥市政府合作,打造产业示范项目,打通生物材料产业链条。今年9月,其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开发的冷藏集装箱交付,实现国内生物基材料在冷藏集装箱领域的应用突破。弈柯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甜菊糖苷规模化量产。多美康(北京)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开发出创新生物医用材料。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生物制造法生产的原料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与高端医美产品。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切入高端合成生物产业赛道。
生物制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面临多重挑战。在上游端,核心是选拔、培育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国内对菌种开发及准入审批存在短板,新产品审批速度慢,影响产业创新进程。在生产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涉及工艺配比问题,工业生物反应器与实验室摇瓶环境差异大,细微条件变化会导致量产失败。在终端市场,生物制造成本优势未完全显现,需跨越万吨级产能门槛才有竞争力。同时,对菌种工艺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亟待完善。
(AI撰文,仅供参考)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