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炳(1936-2013),珠海市劳动模范,珠海华发集团有限公司奠基人、原珠海特区华发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特区的“第一个”
1979年,春来南粤大地。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关于在全国进行经济特区试点的讲话,拉开了珠海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第二年春节刚过,原任珠海前山人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关林炳接到调令,在“特区发展公司”的架构之下,组建“房地产经理部”,即今华发集团的直接前身。
这一年,关林炳已经43岁。从原本熟悉的“三农”领域奔赴几乎一片空白的特区拓荒,他毅然接过了历史重担。
彼时的珠海,还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杨苑筠最深刻的印象是,海边“通通都是茅屋”。为了摸查特区的精确位形图,以关林炳为工作骨干的勘察小组,手拿皮尺,顺着沿海荒坡和低洼滩涂一点点拉网测量,为特区绘就了第一张发展蓝图。
没钱、没人、没经验,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口号言犹在耳,关爷和他的团队只能靠闯、靠摸索,他们大胆与外商合作,用“我方出土地,投资方出资金”的方式,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开发了珠海第一个房地产项目——银海新村,为企业赚取到第一桶金。同时他们第一次将港澳式物业管理理念引入珠海。
什么都没有,只有靠拼搏,凡事亲力亲为。杨苑筠回忆起丈夫时用得最多的就是“亲力亲为”这个词,有一年珠海打台风,风很大,海浪非常凶猛,临海的银海新村靠海的基石泥土几乎被海浪掏空 ,当时住户已入伙,情况非常惊险,关林炳亲自带领一帮员工,顶着风浪冲到海滩为基石堆沙包加固,奋战了一个夜晚才化险为夷。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外商合作非常被动。关林炳下决心组建自己的专业管理队伍。从清华大学建筑系高材生到来自内陆的“下海”技术型官员,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房地产经理部”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支专业技术人员,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也有了独立成长的底气。
正是凭着拼搏精神和专业支撑,华发楼盘逐渐在珠海本土全面开花。海滨新村、美景花园、丽景花园、鸿景花园、度假村别墅群……一个个美观高质量的小区在特区的热土上接二连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屡屡荣获***奖项。
华发人有着视质量如生命的基因,在第一代创业者身上,已经深埋下种子。
在开发“丽景花园”和“美景花园”时,华发人已经开始关注质量控制。在当时国家还没有出台任何强制标准的情况下,华发的高管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墙面批荡完全不用黄泥,加大水泥含量。不用含腐蚀成份的海沙,只用河沙。这样严苛超前的标准设定,让这两个小区成为了珠海的标杆建筑——建成至今,近30年时间过去,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墙面质量问题。
关林炳曾讲过一件让他引以为豪的事情:一家两兄弟的哥哥和弟弟分别在“华发广场”和附近楼盘买了一套住宅,请了同一家施工队。工人在弟弟家打墙,墙里全是黄泥渣,一打即掉,连一颗钉子都留不住。然而到了哥哥家,装修工人怎么也砸不开墙。“华发的房子,全是真材实料,8-10级地震都不会倒!”他的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成了经典。
要建设一流的品质,一流的口碑,必然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心血和精力。在杨苑筠印象中,丈夫经常是早出晚归,每天晚上都去工地巡查,有一次在巡查过程中关林炳还遇上打劫,被人打晕了过去,身上的东西被洗劫一空。
儿子结婚当天,关林炳都还要去开会、巡查工地,以至没赶上婚宴,“到头来照片统统都没他。”尽管深感遗憾,但筠姨和家人都能谅解,“他就是这样的人,好像自己不做就不放心,什么都要亲力亲为”。
和同时代所有的创业奋斗者一样,奋斗和忙碌,似乎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赋予了重任,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只能奋勇直前。
“固执”的父亲
关林炳执掌“华发权杖”二十年,却始终克勤克俭,律己律人,被员工誉为“爱司如家”。但在家人眼中,却固执严苛得有点不近人情。
据他的女儿回忆,华发股份上市时,当时她在特区发展公司下属的一家幼儿园担任会计,按照人均分得了一些股份额度。后来园方负责人告诉她,“你爸看到你的名字以后划掉了,说你老公已经有了。当时我觉得特别生气,我说我老公有关我什么事啊。后来没办法,就自己去网上买了一些。”女儿笑着回忆当时的无奈。她说,父亲经常告诫他们“亲者疏,疏者亲”,当时不理解,过后,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广东春节有派利是的习俗,金额不多,图个吉利。对筠姨来说,每年过年发利是都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过年时有很多外商、施工队等相关人士来我们家拜年,我们家小孩是收不到那些利是的。因为那些利是关爷都要我全部收回上缴公司,但我又要还给人家小孩派发利是,所以一到过年就发愁了。”
“勤俭办企业”不仅是“关爷”的座右铭,而且深深融进了他的血液中。在公司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两个段子:
——为了保养公车,他规定冷车发动后,必须预热5分钟才能起步。有一次,一位员工急着外出办事,点火后只预热3分钟就开走了。被他看到,当众进行了批评。
——他规定:所有部门,只要办公室没人,一律不得开空调。一次,他经过一个部门,见办公室空无一人,空调却嗡嗡地开着,就一直在门口等,直到这个部门有人回来,痛批了一顿,才算了事。
在有的员工眼里,关爷“吝啬”得近乎保守。有人诙谐地发牢骚,“公司一年效益几千万,可以名正言顺给大家发一点儿,但‘关爷’不干,说要细水长流,千秋万代,好像华发是他的祖业一样。”
“不想华发有一个下岗的人”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关林炳独有的审慎态度,使“华发”避免了盲目投资、狂热扩张,在中国房地产业面临风雨洗礼的关键时刻两次挽救了“华发”。
第一次是1989年,全国零售市场出现了十几年从未有过的负增长,引进外资规模随之下滑,珠海经济也陷入低潮。一向紧俏的华发外销房出现了滞销。关林炳果断转产,在前山一带兴建更平民化的内销房,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二次是1994年,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复苏之后的首次调控,房地产业出现大规模的萎缩,三分之二的企业倒闭或缩小规模。就在这风紧浪急的一年,华发却被国家建设部和统计局联合选入“全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名第九位。同年8月,经国家住建部审查批准,华发股份更取得了珠海首家“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
在大浪淘沙中,关林炳的勤俭和“保守”,守住了华发。他的果敢和顺势而为,也升华了华发。
“关爷常说,不想华发有一个下岗的人。他的想法很简单,房地产不是一世都是这么兴旺的,所以要帮员工多想一下。”筠姨说,华发当时有很多商铺的产权,但无论多缺钱,关林炳从没想过要卖掉它们。“他说,那些员工为华发辛勤工作那么多年头,留着它们,以后收租都够养活他们了。”
稳健经营、艰苦创业、顺势而为,成为关林炳时代的华发精神。在“关爷”亲力亲为率领下,至2000年年底,华发集团总资产达到11.84亿元,净资产达到9.19亿元,没有任何负债,顺利跨入了21世纪。
来源:华发集团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