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汶淑, 1958年11月出生于广东南海。1988至2002年,历任华发集团建材部出纳、会计。2003至2008年,任华发汽车展销中心财务经理,2008年退休。
1988年11月1日,30岁的蔡汶淑辞别国营南海糖厂,来到珠海华发集团报到。三十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一天。
也是从此刻起,蔡汶淑将从一名中级钳工转型为财务人员,直到职业生涯的尽头。“华发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又好像一个学校。”个人的奋斗与时代变迁紧紧交织、互为映衬,而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探索史正好与此高度吻合。
到今天回忆起来,蔡汶淑依然对公司、对老同事充满了感激。
告别舒适区放弃铁饭碗
蔡汶淑算是一个典型的“糖二代”。她出生在国营南海糖厂,高中毕业后就在糖厂当机械工。计划经济时代的南海糖厂如雷贯耳,工厂效益很不错。蔡汶淑一路做到有中级职称的五级钳工,每月拿着70多元的“高薪”,日常工作不过是拿着扳手拧拧螺丝,工作按部就班,生活衣食无忧。
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国营大厂的生活依然波澜不惊,外面的世界却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0岁那年,一次珠海特区之行把蔡汶淑从舒适区中唤醒了。她惊奇地发现,昔日的边陲小渔村“一下子建了很多高楼大厦”,似乎充满机遇。此前在珠海的亲戚朋友事业已小有所成,蔡汶淑动心了。
“工厂的人才太多了,感觉自己很难发挥什么。”1988年11月,蔡汶淑夫妇如愿来到珠海,调入当时赫赫有名的特区发展公司。丈夫在商贸部,蔡汶淑到了华发集团前身房产部,幸运地在丽景花园分到了一套房子。
房地产经理部并没有机械工这一工种。报到那天,总经办主任梁光锐问,想往哪方面发展?蔡汶淑毫不犹豫地说,想转型做财务。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考虑到财务人员上班时间稳定,可以照顾家庭。
然而,从机械工转型为财务,只能从最基本的出纳做起,工资还降了级。蔡汶淑也欣然接受了。
在蔡汶淑的记忆中,那时候珠海很美,也很安静,一到下午四五点下班,街上的行人屈指可数。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更是不如南海。老同事问,这么静你们来珠海干什么?
放下扳手拿起算盘
蔡汶淑感觉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她的义无反顾,更多来自一种直觉,一种对公司和城市蓬勃向上发展态势的信心。
1980年代末的华发,已成功开发丽景、美景、九洲花园等多个精品楼盘,是特区发展公司实力最强的部门之一。公司人丁兴旺,已有近百名员工。虽然仍未从特发公司独立,“华发”二字已是名声在外。
除了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业务,华发的进口建材和进口汽车贸易也在珠海有口皆碑。“买进口车到华发”的口号不胫而走。客户提着大袋现金排队买车的剧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蔡汶淑被派到华发旗下的一家颇有名气的家私城,从最基层的出纳做起。老会计陈凤桂、蔡富华给了她不遗余力的帮助,“手把手地教,一张表一张表地做”。从零开始,蔡汶淑对“隔行如隔山”有了全新的体会。
当时的华发集团财务人员也很是紧缺,公司不断要求出纳员学习,给新会计们报了培训班,只要考试及格所有费用报销。蔡汶淑坚持每周上三天夜校,不断地考证。丈夫时常出差,儿子刚上小学,这段岁月很是煎熬。
辛勤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蔡汶淑从出纳、会计员一路“打怪升级”,到40岁那一年终于拿到助理会计师,这是国家颁给没有大学学历的会计人员的最高从业资格证。
在家私城工作两年之后,蔡汶淑已成为一名熟练的出纳。公司成立了酒店用品供应部,专门经销瓷砖、洗手盆等进口的美标洁具,效益很不错。
“十多个人一下一千多万的利润,还是在1992年、1993年的时候,你说厉害不厉害?”回忆起建材部当年的辉煌,蔡汶淑眼中依然有光。
见证辉煌
建材部的同事不少是本地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工作责任心、执行力却让人敬佩。蔡汶淑回忆,有一年台风很是厉害,很多小区玻璃碎了一地。从白天到晚上,建材部的同事都坚持守在仓库。狂风掀翻了仓库的铁皮,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
进入90年代后期,国家取消了进口免税批条,建材业务日渐萎缩,面临很大的困难。面对市场变局,建材部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去贵州等内地省份搞展销,但最后都没有起色。
2003年,华发集团决定砍掉夕阳产业,建材公司大部分人都分流了,但公司辛苦培养起来的会计们全部留下来了。业务精湛的蔡汶淑被调到华发汽车展销中心担任财务经理,见证了华发汽车辉煌的白银时代。
“有时候一天能收五百多万现金,要是十多台车,有时就是差不多一千万”。有一次快下班时,一对母子拖着一袋现金过来买一辆进口奔驰,会计们一阵手忙脚乱的清点,足有200多万。由于银行已经打烊,蔡汶淑和同事们只好守着巨额现金,在公司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过手的现金千千万,公司对成本的控制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尤其是华发首任掌门关林炳时代。
“他经常说,公司从三千块钱起家,一路走来不容易。时常教育员工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说人走在河边难免会打湿脚,但是不要跨进去。”蔡汶淑回忆,“关爷”作风正直无私,不怒自威,以至新员工都不太敢跟他打招呼。
蔡汶淑回忆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关林炳有一个要求,更换办公用品一定要如实申报。为了防止浪费,他要求财务人员对报废的圆珠笔逐一检查。“真的是实在不能用了,才给他们领新的。”至于电话费和业务费用的报销,公司的管理更为严格。
无悔当年选择
“像我很多的同学,他们按部就班,很早就下岗了,我感觉比他们的自信力好很多。”在华发工作20年,蔡汶淑从一个财务小白成长为专业的助理会计师,还曾拿过两次年度优秀员工奖,在职业生涯方面成就感十足,因此她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职时,身为幕后工作人员的蔡汶淑对华发并没有十分立体的认识。退休十年间,公司蒸蒸日上,和城市及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处处可见的“华发元素”也让她为曾经是公司的一员,感到无限骄傲。
不久前,蔡汶淑和公司老领导喝茶,问她公司如今有多少人。听到对方回复说一万多人,蔡汶淑禁不住感叹:“哇,我退休的时候才只有几百人而已,没想到公司发展这么快。”
其实蔡汶淑内心也很清楚,像华发这样连普通员工都将忠诚奉献、爱岗敬业奉为圭臬的企业,走到今天势在必然。
2008年11月,蔡汶淑办理退休时计算考勤,发现自己那一年自己加班40多天。“华发是没有加班费的,真的。现在我跟汽车部的老同事聊天,发现他们还是经常加班。”
说到这里,蔡汶淑忍不住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中有理解,有回忆,更有一种自豪。
来源:华发集团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